推拿治疗慢性腹泻
关键词:推拿治疗慢性腹泻
摘要:本文阐述了推拿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及体会。
慢性腹泻是临床较常见且病因复杂而又缠绵难愈的消化道病症。笔者将现代医学所认为的各种功能性原因(如肠道运动机能亢进、肠道神经官能症以及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等)所引起的慢性腹泻,按照祖国传统中医学理论进行辨症分类并运用推拿手法进行对症施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基本情况
笔者曾治患者24名,男性10名,女性4名,年龄23—52岁,平均37.5岁。其中肝脾不和型9名,脾虚胃弱型5名,肾脾阳虚型10名。
二、症候分型
根据本病不同的症候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脾虚胃弱型:腹胀少食,胃脘虚弱,四肢无力,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薄腻,脉细,腹诊全腹虚软。
2、肝脾不和型:胸胁胀满,烦闷易怒,呕逆腹痛,苔薄白,脉弦。
3、脾肾阳虚型:气短懒言,面色萎黄,腰冷酸痛,下肢萎软,脐周围隐隐作痛,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腹诊上满下软。
三、治疗
应根据上述分型来选择对应的治疗原则:健脾益胃补气,舒肝健脾理气,温肾扶脾。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基本方法
(1)俯卧:沿背部膀胱经掌揉肘按数遍,点揉大小肠俞、脾胃俞,寻打过敏点处并给以重刺激,滚搓背部。
(2)仰卧:掌揉全腹数遍,点揉中脘、关元、气海,两侧天柩,以下腹部有温热感为度。团揉脐周三分钟,横摩小腹。
(3)坐位:拿肩井,点揉内关、合谷、足三里。
2、辨症施治
(1)脾虚胃弱型:背部手法应以由上至下为主,加点关元俞。腹部掌揉胃脘部,手法应刚柔并济,点穴法以快点慢放为主。
(2)肝脾不和型:背部手法应以由上至下为主,加点肝俞、胆俞、三焦俞,并施以背部分推法和肌肉提拿法。腹部加推摩、揉两肋法,加点双侧期门穴。本症点穴应慢点快放。
(3)脾肾阳虚型:背部手法要由下至上,加强腰部手法力度,加点肾俞并搓左背,以透热为度。腹部加点上脘、下脘、神阙,最后加点三阴焦。本症点穴应慢点慢放。
3、注意事项
(1)本症应按具体情况划分疗程,一般每日一次,10—20次为一个疗程。
(2)嘱患者保持心态平和,七情平淡。
(3)嘱患者饮食适度,不要过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四、病例分析
冀某,男,37岁,干部。主诉:长期心情郁闷,烦躁易怒且肋胀闷,下腹隐痛,长年腹泻,多方治疗无效。触诊脉弦。确诊为肝脾不和型慢性腹泻。经20次治疗即有明显好转,症状基本消除,再经两疗程治疗即告痊愈。
五、讨论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泄泻,久泄”的范畴。其病因多为以下几种。首先,脾属土,为后天之本,将胃内受纳的水谷运化为精气,一旦饮食饥饱失度失时,便积滞不化,导致脾虚不运或者脾弱久虚,又感到风寒暑湿等邪气的损伤,故得此病。其次,肝属木,喜条达,如受情志或其他因素所伤,致使气机不畅,肝气横逆,克伤脾土,导致本病。再者,肾属水,乃先天之本,藏精,如肾虚失之所藏,必导致脾虚失治,脾肾阳虚,功能减退,形成本病。笔者根据上述不同病因和所形成的不同症候,采用了与之相应的不同按摩方法进行辨症施治,使患者的病被治愈,恢复了健康。例如,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采用了健脾益胃补气的按摩手法。整体手法以补法为主,选用了柔和的掌揉胃脘部手法,选用脾胃俞、中脘等穴调整脾胃功能,选用气海、关元俞等穴来补气。而对第二种情况,选用舒肝理气的手法的关键。在背部手法上选用了以泻为主的手法,后又加用了推摩揉两肋的手法,加点了肝俞、胆俞和期门穴,用以调气。对照第三种情况则采用了温肾补脾的按摩手法。由于腰为肾之府,故强调了加强腰部的按摩力度并加点了肾俞后,又加挫热左背,以壮肾阳之足,而腹部加点上下脘和神阙,则中补中益气。总之,在治疗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因人因病辨症施治,患者自会病消体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