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及反张55例体会
在颈椎病临床体征中,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及反张是最常见的一种。近四年来,我通过对55例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反张患者的治疗,有一些粗浅认识。现分述如下:
一、临床资料
55例患者中,30岁以下8例,30—40岁15例,40—50岁17例,50—60岁12例,60岁以上3例。55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29例,病程半年以下者12例,半年至1年者14例,1年至3年者17例,3年以上者12例。55例患者中,颈型10例,神经根型14例,椎动脉型11例,交感神经型8例,脊髓型2例,混合型10例。经X线检查,结合正位片、侧位片以及左右斜位片进行观察,颈椎生理弯曲平浅者14例,变直者30例,反张者11例。上述情况伴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者23例,伴勾椎关节增生者10例,伴椎间隙狭窄者20例,伴项韧带钙化者15例。
二、治疗结果
55例患者中痊愈14例,疗效明显者20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
三、治疗手法
1、常规手法。①推揉颈项部: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患者头顶部,另一手大鱼际从头颈交界处后部开始,沿着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路线推揉颈项部,操作5分钟。
②滚颈项肩背部。患者正坐,医生立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扶其头顶部,另一手用小鱼际滚法在患者颈项及肩背部操作,同时扶头之手让患者颈部做前区、后伸、侧曲旋转等动作,操作5分钟。
③弹拨按揉颈项肩部。患者正坐,医生立于患者后方,用一手拇指指腹着力于颈,推一侧,如拨琴弦样弹拨、按揉在病变节段上下、棘突旁开0.5—1寸处,治疗1分钟左右;然后在项韧带肥厚或钙化处弹拨按1分钟;然后找到肩胛骨内上角附近的压痛点探拨、按揉1分钟左右。
④拿肩颈、颈项。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背后,双手五指拿法操作于大椎与肩峰连线,重点在肩井穴,然后,一手扶患者头部,另一手用三指拿法捏拿颈椎两侧的肌肉,由头颈交界处捏拿在颈肩交界处,操作5分钟左右。
⑤点按颈肩部腧穴。用拇指点按风府、风池、颈胛脊、大椎、大柱、风门、肩中腧、肩外腧等穴,每穴半分钟左右。
⑥牵提旋转颈部。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托其枕部,另一手托其下颌部,缓缓用力向上牵引,当患者颈部肌肉放松后,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回到中立位,再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回到中立位,缓缓放下。
⑦侧搬颈部。患者正坐,医者立于患者侧方,一手扶其头顶部,另一前臂侧压于肩峰处,使患者头部略前倾,然后令其颈部侧曲至最大限度,略停片刻,以牵拉颈侧部肌肉,然后放松,先左后右。牵提旋转颈部和侧弯颈部的目的在于使颈部肌肉及关节囊、韧带因牵拉而得到放松,为矫形手法做好准备。但操作时应缓慢柔和,切忌暴力。
2、矫形手法:
方法一。(以患椎棘突向右偏歪为例)患者正坐,头部向患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医生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其余四指扶持颈部,另一手掌心对准下颌部,五指捏拿下颌骨,将患者头部向上以及患侧牵提,使颈部向健侧侧弯并向前旋转至拇指下有棘突移位感停止,右手突发力向患侧斜后方牵提,同时左手拇指向对侧以及颈部前方挤压患椎棘突,可听及弹响声,同时拇指下有棘突滑动感。此法用于颈椎生理弯曲变直或反张,伴有小关节紊乱者。
方法二。患者仰卧位,在颈项部与床之间垫一个直径为10厘米左右的柱状枕头,软硬适中。医者立于患者头顶前方,一手扶其下颌部,另一手扶其前额部,双手协同用力,使患者颈部后伸15度,维持此动作1分钟左右,然后放松。此法可重复3—5次。
方法三。辨证加减。神经根型加按揉天宗、点按缺盆、曲池、外关、落枕穴;弹拨极泉;滚上肢;搓抖上肢;拔伸五指。椎动脉型减去牵提旋转颈部,侧弯颈部。加揉印堂、开天门,推坎宫,按揉太阳、揉眼眶,运耳轮,扫散颞部,拿五经,点按白会、四神聪。脊髓型减去牵提旋转颈部,侧搬颈部。加滚揉四肢,捏拿四肢。交感神经型减去牵提旋转颈部,侧搬颈部,加揉印堂、开天门,推坎宫,按揉太阳,揉眼眶,运耳轮,扫散颞部,擦背部,按揉背腧穴(肺腧、心腧、隔腧、三焦腧),擦胸肋,推桥弓。
四、手法作用机理分析
1、恢复颈椎的生理弯曲。颈椎病变时,颈部肌肉和韧带的劳损广泛存在,颈部肌群防御性紧张、痉挛,使颈椎的生理弯曲变浅、变直甚至反张。颈椎生理弯曲异常与椎间隙变窄、椎间孔缩小、颈椎失稳、颈部肌肉痉挛等,是互为关联的一组病理改变。因此,恢复颈椎的生理弯曲是治疗颈椎病的关键。上述的矫形手法可使颈后部的肌肉和韧带处于松弛状态,手法的力直接作用于颈椎本身,有利于椎间隙的牵开,松弛紧张的孪缩的肌肉、关节、韧带,逐步恢复颈椎原有的生理弯曲。矫形手法在操作时,使颈椎后伸15度,对维持颈椎的生理弯曲以及调节颈椎的内外平衡最为适合。
2、解除对颈脊髓的压迫。颈椎前曲时,颈椎管较长,颈脊髓在颈部前曲时也被牵拉,且紧贴于椎管的前壁;而颈椎后伸时,颈脊髓处于松弛状态。脊髓型颈椎病的脊髓受压主要来自椎管前方,而矫形手法可避免来自椎管前方的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以及后纵韧带肥厚对颈脊髓的压迫,还能避免一般牵引时颈脊髓上移所引起的摩擦伤力的作用,不至于加重颈脊髓的损伤。
3、消散神经根的无菌性炎症。颈椎前曲时,神经根受到牵拉,颈椎后伸时,颈椎根处于松弛状态,而矫形手法可使已处于充血、水肿状态的神经根不会受到外来牵引力的影响,并在松弛状态下获得局部静止。因此,有利于神经根水肿的消退以及无菌性炎症的吸收。
4、解除对椎动脉的压迫。颈部前曲时,颈椎纵径被拉长,横突之间的距离也随之增加,椎动脉处于紧张状态,颈椎后伸时,颈椎纵径变短,横突之间的距离也随之缩短,椎动脉处于松弛状态。因此,矫形手法的作用力不会影响已处于病态状态的椎动脉,也不会影响椎动脉的血液供应。
说明:上述手法对颈椎生理弯曲变直而无明显增生者见效较快,愈后良好;对于颈椎反张伴有明显增生这,其效较慢,愈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