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在伤科临床中的“通则不痛”
手法是伤科医师们治疗损伤的重要手段之一,且有独到之处,这已被临床实践所证明。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加之我国地域大、历史久、手法的演变更加丰富多彩,尽管伤科手法各类繁多,但用途不外乎三个方面:①整复骨伤用;②脱臼复位;③伤筋治疗。其作用机制:①整复骨折;②脱臼复位;③解除滑膜嵌顿;④还纳髓核;⑤增加血运;⑥提高痛的耐受性;⑦消散血肿;⑧松解粘连;⑨解除肌痉挛;⑩纠正脊柱畸形。除正骨、复位外,后8点均属治疗伤筋的机理,故此在伤科手法临床上针对症状的治疗多于对因治疗,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体会到无论是急性肌腱、韧带、肌肉损伤还是体虚劳累过度所致的劳损、疼痛及功能障碍往往是就诊的主要症状。中医认为:由于血离筋脉,经络受阻,故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治疗的关键是“通”,“通则不痛”,“通”则靠手法来实现。在《素问血气形志篇》中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的记载,按摩推拿是手法的代名词。在所有的手法治疗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变化的手法活动,放松痉挛的肌肉和紧张的肌腱,使被损伤的、扭伤、移位的组织理顺,才能达到经络舒通、气血畅通,所以“松、顺、动”是通的保障。
舒通经络,损伤后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害的软组织可发出信号——疼痛。在神经系统反射弧的作用下,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产生肌肉收缩、紧张、导致痉挛的保护性反射,其目的是减少活动,避免对损伤部位的牵拉、从而减轻疼痛,这使人体内自然地保护性应答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就可形成粘连、纤维化、疤痕化因此加重疼痛和肌紧张,继而又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恶性疼痛环,我们运用手法是针对疼痛、肌紧张进行有效操作,打破恶性循环,帮助组织修复,因为按摩手法不令直接放松肌肉紧张而且可以解除肌紧张的原因,达到标本兼治。
1、手法直接放松肌肉的原理:①通过手法作用使局部温度升高。②在适当的手法作用下因对刺激适应而减轻损伤组织的致敏性,而提高其痛阈。③强迫神屈有关关节,牵拉痉挛紧张的肌束使之放松,消除其静痛。
2、手法消除肌紧张的原因:加强局部损伤组织血液循环,提高代谢物质的吸收能力,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②促进局部组织因损伤而引起的血肿、水肿的吸收。③对软组织有粘连、移位、挛缩者通过动法可起到帮助恢复原有功能的作用。
总之,在伤筋治疗中首先要抓住原发性疼痛(特别是早期通过各种手法的恰当运用,症状大多数能消失)。因此,舒筋通络可使紧张的肌肉痉挛放松,血运得以畅通,达到“松”则通,“通则不痛”的目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松”包括医、患两个方面,对患者说要求治疗期间精神放松配合治疗。通过医生的手法使痉挛、紧张的肌肉疼痛消除或缓解,决不能与人们所说的“松松筋骨”相提并论,对按摩医生来说要做到心中有数、精神轻松方能刚柔并用,力达病所,做到行之有据,操之有理,一举一动恰到好处。
理顺肌筋,在伤科临床上“顺”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自身体位、动作要达到治疗的目的。感觉操作时顺手,避免对皮肤有摩擦、打摺、过度牵拉,以及保证手法深透、持久。这是要求医生手法、体位要顺,同时要通过细心触摸得到形态、位置的变化。针对条索、结节、剥离、压痛点的发现,帮助我们了解对损伤的性质程度。在X线、CT、核磁共振普遍应用的今天,虽可清楚看到骨骼的标志,组织的形态。但对许多组织的微细结构可塑性较大的组织状态仍不失重要地位。对于在触摸中发现的不同组织、不同形式的移位、逆乱及时纠正,还纳使经络顺畅气血才能畅通。例如,某些肌腱滑脱,韧带损伤,我们在疼痛部位可摸到条状隆起。用推、理手法使其理顺,使该组织平复,经络通行,疼痛消失,即为“顺则通”、“通则不痛”。
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动”法是手法治病的特点,在伤科临床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纠正移位,在治疗中有许多疾病都需要用之。广泛的讲可以促进肢体组织的活动,可加强血的流动,帮助肢体关节被动运动,被动运动是手法治病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病例需要活动,而主动运动因疼痛、劳累、粘连、功能障碍而不能顺利完成,配合被动运动可使粘连的组织剥离,僵硬的关节充分滑利,同时动法又能使变形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变与恢复达到滑利关节的目的,故“动则通,通则不痛”。
总之,“松、动、顺”的观点及围绕着“通”来阐述伤科手法的形象化描写,符合祖国医学“通则不痛”的理论。“松、顺、动”有机地组合运用;松后能顺,松后再动,动后即顺,顺则自松,这三者结合起来则能达到“通则不痛”的临床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