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胃肠功能紊乱症的推拿治疗
关键词:胃肠功能紊乱症 推拿治疗
胃肠功能紊乱,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障碍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常所致的胃肠疾病。主要表现为胃及肠道功能紊乱,并有头痛、失眠、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全身性症状。笔者自1973年以来,先后用推拿治疗该类患者93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93人,男性39人,女性54人;20—29岁者3人,30—39岁者39人,40—50岁者24人,60岁以上者4人;农民15人,工人33人,干部35人,教师10人;病程最长者5年,最短者半年。
二、症型
根据临床表现,可将胃肠功能紊乱分为以胃功能紊乱为主的气滞型和气虚津枯型。
三、实治
(一)脾胃阳虚型
1、临床表现:精神抑郁、不思饮食、声音低弱、四肢无力、肌肉瘦削、唇色淡白、胸腹胀满、干呕、嗳气、
逆、胃脘绵绵作痛、喜按、二便清长、舌淡嫩、苔白润、脉缓或弱。
2、治疗
(1)治则:调理脾胃。
(2)手法:推、按、摩、揉。
(3)取穴:膻中、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等。
(4)操作:
A:患者仰卧,术者立于一侧。先用四指自膻中穴始,治任脉经路线下推至气海穴,反复操作3—5次,再用手掌或四指指腹按压上脘、中脘、建里三穴(慢压、慢放,反复操作,每次操作2—3分钟);然后再用双拇指分别点揉各1分钟。
B:患者俯卧,术者立于一侧。先用两掌根自两脾俞开始沿膀胱经路线下推至肾俞,反复操作3—5次;再用双拇指轻揉脾俞、肾俞各2分钟,重揉肝俞、胃俞、魂门各1分钟。
C:患者正坐,术者立于旁侧。先用双拇指分别重揉两内关、两神门、两风池各1分钟,再用中指指力点揉百会、两足三里各2分钟。
(二)气滞型
1、临床表现:腹部胀痛、痛无定处,时有腹泻或便秘,大便中有粘液,泻后痛不减,苔薄白或滑,脉眩涩。
2、治疗
(1)治则:理气、行滞、疏肝、扶脾。
(2)手法:推、摩、揉、掐、按。
(3)取穴:膻中、上脘、中脘、建里、气海、天枢、支沟、公孙、脾俞、胃俞、肝俞、肩井。
(4)操作:
A:患者仰卧,术者立于一侧。先用四指从膻中穴开始,沿任脉经路线,用较重指力下推至关元,反复操作3—5次;再用四指指腹或掌面按揉中脘、上脘、气海各2分钟;然后用拇指或四指点揉章门、期门、天枢、气海、水分各1分钟。
B:患者俯卧,术者立于一侧。先用两拇指自上而下用力弹拨脊柱两侧之筋腱;然后用拇指重力点揉肝俞、胃俞、大肠俞、小肠俞各1—2分钟。
C:患者正坐,术者立于侧。先按压、点揉两肩井;再用较重指力点揉两支沟、两照海、两阴包、两内庭各2分钟;然后掐两公孙穴1分钟。
(三)气虚津枯型
1、临床表现:形瘦无力、精神萎靡、多汗、心慌气短、声音低微、大便秘结、舌质淡红、脉细涩或虚软无力。
2、治疗
(1)治则:补气、生津、开涩、通闭。
(2)手法:摩、按、揉。
(3)取穴:水分、建里、气海、关元、肾俞、三焦俞、长强、支沟、照海。
(4)操作:
A:患者仰卧,术者立于一侧。先用手掌摩腹1分钟;再用拇指或四指轻揉水分、建里、气海、关元、天枢、食窦各1分钟;然后用两手捧揉两侧腹2分钟。
B:患者俯卧,术者立于一侧。先用两手掌自上而下沿脊住两侧之膀胱经路线推揉3—5分钟;再用拇指轻揉脾俞、肾俞、三焦俞、气海俞各1分钟,重揉长强、肝俞、命门、魂门各1分钟;然后撮八
,弹拨肩胛骨内侧之筋腿。
C:患者正坐,术者立于侧。先拿、按、点揉头部之百会、风池、风府各1分钟;再用拇指重力拿揉两曲池、两内关、两神门、两少府各半分钟;然后揉足三里、条口、照海各2分钟。
四、疗效分析
1、疗效标准
(1)痊愈:治疗后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并能正常进食。
(2)显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胃肠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仅在饮食不当时腹部稍有疼痛。
(3)有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进食基本正常,但进食后仍有胀满和轻微疼痛。
(4)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治疗结果:按上述标准本组病例中痊愈者37人,约占病例总数的39.78%;显效者39人,约占病例总数的41.93%;有效者12人,约占病例总数的12.92%;无效者5人,约占病例总数的5.37%,总有效率为94.62%。
五、讨论与体会
胃肠功能紊乱症在临床上较为多见,虽非气质性疾病,但症状显著,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影响较大。实践证明,用推拿疗法,可取得满意疗效。
在治疗过程中,笔者按照祖国医学“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理论。根据病人表现的不同症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酌情处理。
对于脾胃阳虚型的患者,主要采用推腹法和按压上脘法。古人云:“心疼脾胃上脘先。”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是上焦部分的疼痛,不论其原因如何,均可先取上脘。这是因为上脘穴的部位在腹上部中央方一寸处,在按部取穴的作用上能够直达病所,消除疼痛。同时,上脘又是任脉与手小肠经、足阳明胃经三脉的会穴,根据经络原理,循经按压,可直接作用于胃与小肠二经,从而起到宣通气穴,调和脾胃的作用,推腹法,对治疗脾胃阳气衰微运化失职所致的腹胀,胃虚不能化食的腹胀,胃虚不能化食或寒湿留滞,畏冷喜暖,不思饮食,且有四肢清冷,食物不化等症,均能取效。因本法在以中脘穴部位的同一直线上施术,上取膻中,下取气海,故有健脾强胃,调畅气机之妙用。中脘为募穴,有统治中焦一切胃肠疾病的重要作用,故对于胸腹胀满,饮食不化等症状有明显功效。
气滞型胃肠功能紊乱的病机是因气滞而致的脾胃功能失调,其治则应以理气、行滞、疏肝扶脾为主。治疗上除按压上脘、推腹之外,再用较重指力点揉支沟、阴包二穴。支沟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火穴,三焦属于香火,如有香火炽盛,水虚火实的病症,以此穴泻火疗效显著。正如《雷经土意》所说:“凡三焦香火炽盛,即大便不通,胁肋疼痛者,且宜支沟泻火与之。”此外,摩、按、点揉阴包穴对脾胃运化失常所致的中焦脘腹胀满的症状能起到较好的治疗作用。因胃肠功能紊乱的腹胀、胸闷不舒,往往与肝气厥逆有一定关系。而阴包穴属足厥阴肝经,循经上达腹部的距离较近,所以通常可以用来治疗腹胀、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症。
气虚津枯型的主要病机是气虚津枯、传导失职。治疗上就友强壮根本,开涩通闭为主。推拿方法主要是背部推揉法。这一方法对脾土虚弱,运化失调所致的饮食减少,食物不化,腹胀,便秘等症有特殊的功效。在背部膀胱经的经路上进行推揉,沿经穴位有脾俞、胃俞、膀胱俞、魂门等。推揉脾俞可以补中而振脾阳,以增强消化,增加食欲;推揉膀胱俞,可行湿化浊、消除胀满;推揉胃俞能治疗胃寒、食物不化以及有此而引起的各种症状,从而起到温运脾阳,祛寒止痛,健脾强胃而助消化的效果;魂门在背部肝俞穴旁开一寸五分处,肝藏魂故得名。它是肝脏精气寄托之所,此穴直接联系肝脏,加以肝木与脾土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及肝脏散布胁肋的循行关系,故能够治疗胸胁胀满,饮食不化,腹中雷鸣等症。
以上诸法。相互配合使用方能起到柔肝和胃、温通气血、宽胸膈、消腹胀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推拿对胃肠功能紊乱症的治疗原理是通过神经系统调节消化道的运动及分泌机能,加强血液的供应及淋巴形成,促进静脉及淋巴回流,以利食物的消化吸收,故患者全身症状逐渐改善。研究表明,推拿手法也可和其他物理刺激一样,在局部实行中强度的手法刺激后,可改变同一阶段内脏的张力以及运动与分泌机能,同时,通过推拿对全身或局部机械刺激,调节了整个神经系统的平衡,所以对精神萎靡、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得以改善。采用腹部推拿手法可促进胃肠蠕动,故可治疗腹胀及便秘。临床上对胃肠分泌及运动机能降低,顽固性例秘等症实用摩按手法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六、病案举例
张某,男,43岁,干部,初诊日期为1983年5月3日,门诊号:03846.
主诉:腹部疼痛,胃纳不佳,嗳气,干呕,并有失眠,记忆力减退。用中药治疗一年,疗效不显,后改用推拿治疗,经两周推拿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经35次治疗,症状完全消失,食欲恢复正常,而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