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高级按摩师证培训学习 / 正文

试谈按摩复合手法的临床运用

试谈按摩复合手法的临床运用

复合手法是按摩临床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本手法同时混合运用而成的组合性手法,也是不同形式的手法在操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性质的外力刺激融为一体的综合释放。可以说,它是在基本手法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有着更广泛、更有效的使用价值。例如摩擦力和内摩擦力,协同运用的手法便组合成推揉法,压力、内摩擦力、滚动里等3种力配合运用的手法就组合成压揉滚法(即波形揉法)。临床上常用的拿捏法,实际上也是有挤压力滚动力,压力,内摩擦力和摩擦力等5种力协同运用的组合。由于复合手法是多种不同性质的外力同时作用于受术者体表某部位或穴位上,其受术部位的经络或神经即产生一种感应性反应,机体在通过“力”的传递和“能”的转换而协同调整着体内相应组织器官的失衡状态,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正因为复合手法有着多种“力”的协同共振效应,因而它比单纯的基本手法更能充分发挥和显现其显著的治疗效用。

例如,擦拨法对解除肌肉痉挛比单一的拨法和擦法有着更突出的疗效。其机理可能是:轻快的拨法可使痉挛的肌肉受到反复柔和的震动牵拉作用,一方面可使挛缩的肌肉得以松解,另一方面可激活肌细胞内处于高度抑制僵直状态的细微结构。同时,擦法通过外力的推动作用和摩擦生热(即机械能向热能转换)的转换效应,可以达到促进受术部位血液循环,减少肌肉的黏质性,改善肌组织的营养,增强肌细胞新陈代谢的目的。这两种手法作用的协同配合,相互促进,就大大提高了缓解肌肉痉挛。恢复肌肉正常功能活动的效率,从而有效的体现出擦拨法的治疗效用。

再比如,点动法,其镇痛作用远胜于单纯的点法和动法。其机理可能是:点法是小面积及高压强的深压法,特别是在痛点上方有过敏反应的穴位施压,既可直接压迫神经,以阻断神经纤维向中枢传导的痛觉信号;又可将按压穴位的刺激信号(即得气)的感觉冲动,传导到神经中枢部分,促使脑内鸦片样因子(即脑啡肽)的释放,激活中枢神经各级水平(特别是中脑的中缝核,蓝版核及网状结构)的下行疼痛抑制系统,阻断上行激动系统,从而减缓反射性肌肉痉挛。动法,则是通过反复牵拉放松肌肉以缓解肌肉痉挛,拨离软组织粘连,加速病患部位血液循环,促进充血水肿的消散吸收,从而解除对神经末梢的压迫刺激。同时肌肉在驰张活动的改变中,有利于穴位的显露和压力的渗透,而点压则提高了痛域,抑制着疼痛,又有利于软组织的放松和增大其活动的幅度、强度。因而压、动紧密配合,相得益彰,故点动法的镇痛效用就更为充分和突出了。

复合手法之所以能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按摩手法,不仅是它具有疗效突出的特点,在临床运用中它还具有优于单纯基本手法的其他特点。例如:

1、手法操作受力面积广,活动范围大,易于触及穴位或神经的敏感刺激部位,可明显减缓初次按摩后的术后反应。

2、手法操作方便,选用手法灵活,刺激力易达深层组织,因而可减少施术者的体力消耗,自觉既有力又省力。
3、患者尤感手法操作有力、柔和、舒适,术后立感轻松,易于接受。

复合手法虽然是多种基本手法的组合,却多半都没有固定的组合模式。如想恰当的设计和运用组合手法,则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必须熟悉各种基本手法的治疗作用,以根据治疗的需要,针对病情选用适宜的手法加以组合。手法组合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着临床疗效的好坏。例如治疗软组织粘连引起的疼痛,擦法就不如点动法效果明显;治疗局部充血肿胀引起的疼痛,推揉法就比点动法疗效突出等等。

2、必须熟悉机体各部位的形态和组织结构,以根据受术者身体的胖瘦,施术部位的宽窄,肌肉的厚薄,组织的软硬等不同情况,选择便于有效操作的手法加以组合。例如在受术部位比较窄的颈肩、四肢,就适合拿揉法的操作;组织比较浅薄而硬的头部,就适合抓打法的操作;施术部位较宽而松软的腹部。就适合于压、揉、滚(即波形揉法)等手法的组合操作等。其实这也是肌体不同部位不同形态结构对复合手法的特意性选择。

3、必须明确受术者由于病情、体质以及对外力刺激敏感反应的个体差异,对手法组合的接受性选择。例如,风湿性肌炎患者本身疼痛反应极为敏感,对按、揉、拿捏等手法就可能感到刺激性过强,活动量太大。而对轻缓的推揉、拿揉的手法就比较容易接受。再如,胃下垂患者,气虚气陷症状就很严重,在腹部施用拿颤法,更会感到腹内空虚气下,而在腹部施用上行的推颤法后,患者即感轻松舒适。
由于手法组合的变化细微繁多,很不统一,难以归类,这里仅就个人体会,将临床上几个常用的复合手法简介如下,仅做参考。
1、按揉法

A、组合操作:用指、掌根或肘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进行垂直按压动作,随即在向上、外、下方放松的旋揉动作,待回到原位后,再进行下一次动作的循环,即为按揉法。本法适用于全身各部位。

B、手法要求:按压要由轻而重,着力要稳、实,不可滑动;揉动要轻柔、缓和,不可摩擦皮肤,严禁迅猛暴力。
C、手法作用:舒筋活络,开通闭塞,活血祛淤,消肿止痛。
2、点动法

A、组合操作:用拇指指端,点压于某关节附近的穴位,同时令患者自动该关节;或者一手拇、中指,点于关节上方的一两个穴位,同时另一手持关节远端,牵拉活动该关节,即为点动法。本法适用于机体各部关节。

B、手法要求:点穴要准、稳、渗透,并随关节活动时肌肉紧张度的改变,而灵活调整点压穴位的力度;关节活动宜慢不宜快,其活动幅度需在关节可能活动或患者可以耐受的范围内进行;严禁强压硬搬,免出事故。
C、手法作用:通经活血,镇静止痛,拨离粘连,解除痉挛。
3、揉动法

A、组合操作:用双手拇指和食、中二指分别对称置于关节的两面,进行相互交替的顺时针环行揉动,以带动关节的屈伸运动,即为揉动法。本法多用于腕、踝关节。

B、手法要求:受术关节要尽量放松;双手拇指和食、中指动作要协调、轻快、灵活;手指不可在皮肤上摩擦。
C、手法作用:舒筋+活络,活血消肿,滑利关节,剥离粘连。
4、拿揉法

A、组合操作:用双手拇指和多指指腹对称于置于肢体的两侧,在相对用力挤压的同时,加上相同方向的环揉动作,即为拿揉法。本法多用于颈、肩、四肢等部位。

B、手法要求:手腕放松,手法连贯,协调柔和,并随受术部位肌肉、皮肤的上提、回缩活动而变换手法的操作力度;切莫轻重无度,或用指端抠抓施术部位。
C、手法作用:舒筋活血,散淤消肿,通经开窍,解痉止痛。
5、敲擦法

a、组合操作:五指自然分开、曲屈,用指端敲击体表一定部位,当指端接触体表的同时,迅速收拢、弹起,即为敲擦法。本法多用于头、胸等部位。
B、手法要求:手法要轻快灵活,敲、擦动作要融为一体,也不可把擦与弹起分隔操作。
手法作用:行气升阳,通络活血,醒脑提神,消除疲劳。
6、擦拨法

a、组合操作:用指或掌根贴固于体表,并找准肌肉、肌腱部位进行与其垂直的横向滑动,在体表摩擦的同时也使肌肉、肌腱受到弹拨之力,即为擦拨法。本法多用于肌体各肌肉、肌腱的显露部位。

B、手法要求:手法要轻快、均匀、灵活;做到压力重而不滞,既要在体表进行摩擦,又要拨动肌肉、肌腱,患者即感轻松舒适。还必须防止擦破皮肤。
C、手法作用:温经散寒,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