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高级按摩师证培训学习 / 正文

浅谈腰突症治疗手法

浅谈腰突症治疗手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发于25-45岁之间,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仅有15%左右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也就是说有85%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是完全可以康复的。在保守治疗中,按摩是一种安全可靠,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法。笔者通过20多年的临床观察,逐步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按摩手法,并从其作用基理加以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一、常规手法:

在膀胱经路线上做推、滚、揉、按、搓等手法并弹拔骶棘肌,在臀部沿下肢膀胱经路线至足跟做滚、搓、按、拿等手法,重点捏拿跟腱。
二、点穴治疗:
用拇指点按肾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阳陵泉、绝骨等穴。
三、被动运动:

1、侧扳:患者侧卧,患肢在上,术者站于患者前方,一手肘关节压住臀部,一手推肩部,相反用力,此时可听到腰部有响声,然后用相同方法做另一侧。
2、斜扳:患者俯卧,术者用肘尖顶住偏歪的脊突,另一手扳对侧肩部进行斜扳。

3、牵引踩跷:患者俯卧,腹部、下肢垫枕,双手扳住床头,助手握住双踝关节,做对抗牵引。同时术者在腰部做有节律的踩跷法。

4、旋转后伸法:患者俯卧,术者一手压于腰部,另一手前臂扶起患者双下肢,做半弧形的腰转及后伸运动。
5、旋转复位:对脊突偏歪者采用"冯式"旋转复位法。

6、蹬拉拔伸法:患者仰卧,术者一手拉患肢踝关节,一手握小腿上端,使患者屈膝屈髋,嘱患者猛力向外蹬腿,同时术者也用力向外牵拉,然后做拔伸牵引。
7、直腿抬高法:患者仰卧,术者站于床侧,一手扶足跟,用力助患者直腿抬高。

现在腰突症的发病机制有较为公认的3种学说:机械压迫学说、化学性炎症学说和自身免疫学说。许多传统研究都是围绕减除腰椎间盘的压迫为研究对象。而笔者认为推拿治疗腰突症主要是以减除肌肉痉挛、消除无菌性炎症,提高自身免疫机能,恢复脊柱力学平衡为主。在临床中,腰突症患者常伴有腰、背、臀等处的肌肉痉挛和疲劳,而腰、背肌的疲劳和痉挛又可加重神经根的压迫症状,使神经根产生无菌性炎症、水肿,神经根受化学炎症刺激,使腰背肌痉挛更为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在腰、背、臀部施以推、滚、揉按等常规手法,则可减轻腰、背肌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致痛物质从尿中大量排泄,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腰椎活动阶段均为一个3关节复合体,一个椎间关节,两个关节突关节,3者组合成一个稳定的3角型结构,共同承担来自纵向和横向的应力。当纤维环破裂时,髓核溢出,腰椎的生理力学平衡受到破坏,神经根受到牵张、压迫,被动运动中的扭转曲伸及牵拉均可减轻椎间盘内压,纠正脊椎的失稳状态,使错位的小关节得以归位。手法治疗有可能在难以复位椎间盘情况下,使其在椎管3维空间内发生程度不一的变位、变形,从而减轻突出物与神经根、硬膜囊的病理关系,增加神经根与硬膜囊在3维空间内的相对生理活动范围,起到减压作用。纤维环破裂后,髓中含有乳酸、氢离子、前列腺素PGE2、磷酸酶PLA2,具有很强的致炎、致痛性。点穴按摩可以反射性地减轻神经根的炎症和水肿,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提高疼痛域值,从而达到消炎镇痛的目的。

笔者对280例腰突症中的40例(该组病例最小26岁,最大70岁,其中膨出11例,突出24例,脱出5例)进行了观察,在临床治愈后最短3个月,最长3年,进行复诊后将CT片对比,发现突出物的大小与疼痛并不成正比,也未发现椎间盘还纳以及萎缩现象。因而笔者认为采用过重的手法使椎间盘还纳是不可能的,临床手法应以轻、巧、准为主。所以解除肌肉痉挛,促进无菌性炎症的吸收,恢复脊柱的力学平衡,提高自身免疫是按摩的关键。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