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仰卧位新疗法
颈椎病系指颈椎或颈椎间盘退变等以及继发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并引起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组复杂的症候群,故也称为颈椎综合症。近几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从事坐位的工作时间延长,导致颈椎病的临床发病率也随着上升,因颈椎病引起的头痛、眩晕、肢麻、恶心等症状则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分型在国内意见不一,临床上常根据病因及症状,将颈椎病分为六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神经型、椎动脉型、颈型和混合性。其中神经根型伴上肢串麻疼痛,颈后伸时加重,椎间孔挤压实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脊髓型有脊髓受压表现,从上肢开始波及全身的属中央型,从下肢开始波及全身的属周围型;交感神经型伴头晕眼花、手麻、心动过速、心前区疼痛等一系列交感神经症状;椎动脉型伴体位性眩晕、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颈型则会出现颈部肌肉僵硬、肩背酸痛、颈部的活动受限;出现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的,则为混合型。
目前,治疗颈椎病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法,如牵引疗法、针刀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疗法、中药治疗及穴位注射治疗法等。而推拿手法治疗颈椎病是人们公认的常用手段之一。一般以坐位及俯卧位的体位为主。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方操作;俯卧位:医者站于患者体侧操作;这种传统的体位方式虽然也能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但对患者来说,体位不能保持长久,因俯卧位时间过长,患者起来时就会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在施行手法操作时,因疼痛反应,患者也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抗力,使颈项部不能完全放松。相反,颈部肌群会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反而影响手法操作。笔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探索,逐渐摸索出一套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颈椎病治疗方法,先将其手法顺序及体位变化简要介绍如下:
一、仰卧位
1、患者取仰卧位,头垫薄枕。术者坐于患者头前位。在前额部施以开天门的直推法,接着用大鱼际由前额中央向两侧太阳作分推,各3-5遍;换用拇指揉印堂至神庭,双拇指分揉前额至太阳2-3遍;然后换多指指腹轻揉两颞侧,大鱼际对揉额两侧,反复操作3-5分钟;再用大拇指指腹沿督脉线揉至百会穴,沿头部两侧的膀胱经揉至肩井穴,然后在以上经络线上换用指按法,操作3分钟,最后双手施以拿法操作结束。
2、头侧卧位。用单掌多指指腹按揉一侧的风府穴至乳突,对侧操作手法同上。最后点按百会、风池、风府、头维等穴,各1分钟。
3、头正位。双手多指放置于颈项部,用双手多指指腹交替揉拨两侧的项韧带和后正中线(督脉线),在能触及有条索状的部位及压痛点上做重点的揉拨,反复操作10-15分钟,最后用单掌多指拿揉颈项部。
4、动法。一手手掌托住后枕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颌,双手同时用力做向上的头部牵引,在牵引下做前区、侧屈、旋转等动作,后放松;然后将头转向一侧,双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力,做颈部的仰卧位扳法,对侧方法同上。最后做颈项部的拿揉,以放松颈部肌群。
二、俯卧位
1、施术者仍坐于患者的头前位,沿斜方肌肌纤维走形向两侧做分推法3-5遍,后换用掌根交替推拨斜方肌,最后用大鱼际或拇指指腹在C5、6、7等处的华佗夹脊穴上做重点的拨揉,时间约5分钟。
2、术者站于侧前方,在上背部两侧由里向外分别施以大幅度的推、滚、揉、拨等手法,最后用双掌对揉肩胛部,空拳叩击肩胛区,用以放松整个肩背部的肌群。时间约3分钟。手法操作结束。
三、体会
采用此种体位用手法治疗颈椎病,一方面能使患者感觉舒适,施术者也操作方便、省力;另一方面,仰卧位操作能使患者的颈部肌群完全放松,便于手法操作,而且能大大减轻患者的痛苦,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眩晕等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实践表明,运用此种方法治疗颈椎病,大多数患者经3-4天的治疗后,临床症状即可减轻或缓解,坚持疗程治疗后,症状逐渐消失。
颈椎病重在自身的预防和锻炼。故在治疗过程中,嘱患者每日早晚应主动活动颈部和四肢小关节,以解除颈部的肌肉痉挛,增强局部的肌群弹性,促进颈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的消散和吸收,防止粘连。平时应注意保持正确的生活和工作姿势,坚持颈部保健操的锻炼是预防颈椎病复发和巩固疗效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