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床头旋转复位法及临床应用
为了利用腰椎旋转达到使椎间关节复位的目的,以往多采用两种手法,一种是坐式旋转复位法,另一种是斜扳法。坐式旋转复位法患者不易配合,术者不易操作,而斜扳法定位不易掌握,不能把力量集中到病变部位。笔者在医疗实践中创造了一种“俯卧床头旋转复位法”,有使腰椎得到更充分的旋转、易操作、定位准确等优点,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后关节紊乱等病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就本法的操作方法、力学特点、作用基理、临床应用介绍如下,与同道共同分享,有不足之出请多指教。
一、操作方法
患者俯卧到床头,腹下垫一个枕头,面转向患侧,健侧手放在胸前,患侧手放在背后。术者立于患侧,用手找到偏歪的棘突用拇指顶住,另一手推住患侧肩膀前面。此时助手双手压住患侧骶髂关节,固定患者骨盆。术者双手协同用力推动,使患者身体向后旋转至最大限度,再稍加力。这时可听见“喀”的响声。然后,让患者面转向健侧,姿势相反,患侧手放到胸前,健侧手放到背后。术者仍立于患侧,一手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另一手扳住健侧肩膀。助手压住健侧骶髂关节。术者双手协同用力使患者身体向后旋转至最大限度,稍加力及可。最后,患者俯卧,术者用拇指将脊上韧带顺平。
二、力学特点
同旋转复位法和斜扳法相比,俯卧床头旋转复位法具有三个特点:
1. 由于采取俯卧床头的体位操作,消除了上身重量对腰椎间盘和腰椎后关节的压力。
2.
由于腹下垫枕头,身体上身和下身的重量自身产生一种牵引力,这不但大大减少了身体在正坐和侧卧时维持特定姿势的肌张力还增宽了椎间隙,为椎间盘和后关节的复位创造了条件。
3.
由于腰椎是一个由多椎体组成的圆柱体,当上身向后方旋转时,由于骨盆固定,上身和骨盆之重点的距离增大,所以可将作用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病变部位。
上述三个特点可使腰椎的旋转更加充分,更有效地促使椎间盘和后关节复位。
三、作用基理
椎间盘和后关节的三点连接构成脊柱整体的力学平衡,任何一点发生异常,都必然会影响另外两点,使整体平衡遭到破坏。手法旋转也是综合的作用于三点连接的整体,通过整体的活动矫正局部的异常,在恢复整体的平衡。
腰椎的旋转也可使它周围的韧带,关节囊、椎间肌、血管等组织受到牵拉,使损伤的纤维被理顺,血液循环加强,有助于消炎,解除痉挛和组织修复。同时也使神经根受到牵拉,改变神经根同周围结构的关系。
四、临床应用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先做基础手法:患者俯卧,术者立一侧,用前臂在腰脊柱两侧肌肉上作滚、揉、拨、按等手法。然后,用双拇指沿华佗夹脊穴做上下滑拨法。主要是放松肌肉。最后,在患侧下肢沿膀胱经和胆经路线上作滚揉拨法,疏通经络,然后做俯卧床头旋转复位法。笔者2006年一年用本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治疗最短1周,最长30天,平均15天,痊愈23例,占65.7%;有效11例,占31.4%;无效1例,占2.9%,总有效率97.1%。
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时,先在腰部两侧肌群做推、揉、拨、滚等手法,放松肌肉,然后作俯卧床头旋转复位法,同期治疗腰椎后关节紊乱症12例,平均3次,全部治愈,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