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高级按摩师证培训学习 / 正文

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及其机理分析

对颈性眩晕的治疗及其机理分析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型颈椎病,为颈椎病的一种类型,占各类颈椎病总发病率的70%以上。近几年来,发病率又有显明上升的趋势,其病龄更趋年轻化,患者的职业界线愈加模糊。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几年来,笔者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对颈性眩晕的按摩治法做了一些探索,改进和简化了手法步骤,显著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疗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治疗组:125例,为2003年3月~2005年1月收治的门诊病历。其中男44例,女81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17岁,平均46岁。其中17~20岁2例,20~30岁6例,30~40岁41例,40~50岁51例,50~60岁15例,60~70岁8例,70~75岁2例。职业:脑力劳动者97例,体力劳动者28例。病程:2~3年8例,1~2年12例,6个月~1年37例,3~6个月26例,3个月以内42例。对照组:56例,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2.临床表现

本组病历全部具备眩晕症状,其中一过性眩晕56例,持续性眩晕35例,其余为转颈性眩晕。伴偏头痛或后头痛者39例,伴耳鸣者45例,伴脑鸣者3例,伴恶心者16例,伴视力模糊者72例。

触诊检查,上颈段棘突旁,左侧有阳性反应物或明显的异常压痛者48例,右侧58例,双侧15例。无阳性反应或压痛但X线及其他检查均具备颈性眩晕标准者4例。39例经X线检查,其中22例无骨性病变,其余17例中7例为下颈段骨质增生,10例为上颈段骨质增生。

本组75例经脑血流图检查,其中63例显示单侧椎动脉有明显的供血不足,与上颈段触诊所发现的异常反应侧完全相同。
3.治疗方法
(1)治疗组:治则
以上颈段压痛部位及阳性反应物为主要刺激点,以深透持久的手法作用于被施术部位深层,辅以松动关节手法为佐,从而逐步解除肌肉痉挛,松解软化阳性反应物使之逐渐缩小或消散,以解除对脊神经或植物神经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使之兴奋性降低,进而达到痉挛的椎动脉得以舒张,恢复正常的脑供血量为基本目的。
(2)治疗步骤

①寻按肩背部异常压痛点:患者取健侧卧位,下肢髋膝曲90度,以固定躯干。患侧上肢伸向前下方耷于床边,以使肩胛骨与棘突的距离拉宽至最大限度。医生先在骶脊肌外近肩胛内缘处上下区域寻找异常压痛点。凡颈椎病患者在该部多有反应。确定位置后,在其压痛处施以拨揉、点揉法。施术时,一些患者可觉后头部或耳颞部有传导感。时间约5分钟。②施治颈上段病点:患者取患侧卧位,头下垫枕高度使头部保持中立位。此体位可使患侧颈肌充分放松。当确定患侧上颈段阳性反应物(硬结或硬条状物)或异常压痛位置后,再将颈部曲度和头部旋转角度调整到使阳性物或压痛处充分显露于指下的位置。医生坐于其后的矮凳,上肢与患者颈部呈平行高度。根据病变部位面积大小,用双拇指或单拇指在异常反应处做反复的点揉、拨揉、梳理等法约10~15分钟。若反应物质地较硬或压痛面积较大,可适当延长施术时间到20分钟左右。

此项手法为治疗颈性眩晕的一个主要步骤。医生的手法操作要揉和舒缓、力度深透、绵延持久,使被刺激部位深层产生感应。手法结束时,以医生指下感觉僵硬的软组织有所松解,反应物质地或体积或活动度有所变化(质地略软,体积缩小,推移时活动度增大),或患者自觉局部压痛较初按摩时有所减轻为基本要求。

治疗颈性眩晕在上颈段施术时,以阳性物或压痛部为主要刺激部位,若二者皆不明显存在时,则以位于乳突尖和枢椎棘突连线中、外1/3交界处的下方及胸锁乳突肌后缘后方的"椎动脉点"为主要刺激部位,施以点揉法。③取穴:患者俯卧位,肩平面以下胸前垫枕,前额部垫一小枕,颈部保持正常曲度。医生用较重力度点揉百会穴,约3~5分钟;揉按天柱穴区3分钟。④仰卧颈椎拔伸牵抖法:患者仰卧位,后头部垫矮枕,使颈略前曲。同时,股后垫枕,令助手按于患者双腿以防牵抖时患体上移。医生站于顶侧,双手多指托于枕外隆突以下,双大鱼际及拇指固定于下颌角部。后将头部慢慢向顶侧牵引至最大限度,停留片刻再缓缓放松,重复数次。当确认其颈肌已放松,最后一次牵至最大限度时,向垂直方向发力抖动一次。此时多可听到颈部发出一声或连声弹响。说明关节得以松动;但也有不发响声者,只要患者感觉颈部肌得到了伸展也同样有效。以上治疗时间约30~35分钟。7次为一个疗程。第一疗程可每日治疗1次;第二个疗程隔日1次,或连日两次,隔1日再治。第三疗程一般为巩固阶段,可隔两日治疗1次。
辨证:伴头痛者在第一步骤施术后加俯卧点揉天顶穴。
对照组:以揉、按、捏、滚、弹、拨、拿、搓、擦等常规手法治疗。
二、疗效观察
1.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除,上颈段阳性物变软、缩小或消散,压痛消失。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眩晕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上颈段阳性物有所变软或缩小,压痛减轻。好转: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上颈段压痛有所减轻,但疗效不稳定,常因气候因素及工作紧张而加重。无效:经一周以上时间的治疗,自觉症状无明显变化。
2.治疗结果
本组病历治疗次数最长20次,最短5次,平均12.5次,一般恶心症状经1、2次治疗后即完全消失;头痛多在3次内消失;头晕症状,少则3、5次,多则6、7次,多显著减轻或基本消失。详见两组疗效比较附表:
随访 35例半年后随访,其中6例复发,29例疗效巩固。
附表: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25人 83人(66.4) 25人(20) 12人(9.6) 5人(4) 96
对照组 56人 21人(37.5) 14人(25) 11人(19.67)
10人(17.59) 62.5
注:两组临床治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