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治疗胸肋屏伤的体会
胸肋屏伤又称岔气、闪气,多年来笔者用按摩治疗本病,收到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治疗方法
1、揉摩胸肋:患者取健侧卧位,医者站于患者头前,用双手在下胸壁由上而下作摩、揉、推、搓法。用力要均匀柔和,不宜太快。
2、点按经穴:医者站于患者胸前,拇指点按膀胱经穴两遍,取章门、期门、秩阳、肝俞、胸乡、天溪、大包、食窦、支勾、太冲、合谷、尺泽、渊腋、辄筋、日月、膻中、京门、气户、带脉等穴,用拇指、中指点按揉之。点穴必须使患者有酸、麻、胀、重得气感,病重者手法宜轻,病情好转后可适当加重,用双拇指自肋间作擦法4—5次,手法以患处为主,然后双手搓热,用手掌在患者胸部作振颤,上下左右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先轻后重,先慢后快。
3、推理胸壁:患者坐位,医者站其侧后,一手抬起患侧上肢,上胸壁展开,一手稍用力,向胸外侧疏理4—5次,用掌根或鱼际自腋下向下推理胸壁2—3次,在推理时嘱患者咳嗽,手法要轻缓,逐步加重。
4、患者坐于矮凳上,医者握住患者双肩,并踏于凳上,膝盖顶于患者上背部,嘱患者深吸气憋住,医者迅速向后拉肩3次,拉力要均匀,不宜过猛,然后医者站于患侧前方,双手紧握患者手指,使其手掌向内,由下向内而上地作环转,幅度无需过大,连续循环数圈,待患者上肢放松、运转自如时,用力将上肢向上提拔,上提时嘱患者吸气,放下时呼气,此法重复3次。
5、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侧,用双手掌有胸肋部作相对按压,按压时手掌随患者呼吸而起伏,呼气时轻,吸气时重,反复5次,然后嘱患者双手叉腰,医者用掌根叩击患侧胸肋部,叩击要轻而频率快,要有节奏感,反复3次,最后用鱼际在胸肋部作擦法结束。
二、典型病例
陈某,男,53岁,字画装裱工,1997年7月15日就诊。患者自诉,昨天搬重物伤及胸肋,当时右肋部疼痛,活动加重,不敢咳嗽,呼吸困难,头痛、恶心、食欲不振,夜不能寐,翻身转侧疼痛难忍。检查:右胸肋部疼痛面积较大,3—5肋压痛明显,无明显红肿,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由家人送来就诊。用上法按摩1次,症状减轻,精神较前好,2次后症状明显好转,呼吠舒畅,仅在患侧3—5肋处有压痛,深呼吸时稍有痛感,3次后痊愈。1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三、体会
1、本套手法之所以收效显著,是因为它能解除肌肉痉挛,松弛肌肉张力,促使患处及周围毛细血管扩张,增强血液及淋巴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消肿散瘀,活络止痛。
2、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用力过度或不当,跌扑闪挫,或撞击胸部,运动姿势不正,屏气及情绪动荡等,以致气血突然涌滞胸,不得消散,造成气机运行失常,而发生胸肋疼痛胀满,属于内伤,以体弱气虚重多见,急性痛者疼前难忍,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则转为慢性,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在治疗期间,勿做剧烈活动,注意预防感冒,适当卧床休息,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跌扑闪挫源流》中指出:“故跌扑闪挫,方书谓之伤科,俗谓之内伤”。
3、本病发生急骤,临床表现胸肋闷胀,隐隐串痛,痛无定处,范围较广,转侧困难,呼吸和咳嗽时觉胸肋部牵致作痛,有些患处肌肉呈板状,并有呼吸急促,烦闷不安,食欲不振,但多数无明显典型体征,本病临床表现明显,无需其他辅助检查即可诊断,但须与胸膜炎引起胸痛相鉴别。对年老患者注意排除脊椎肿瘤等其他骨关节病,必要时可拍X光检查,以资鉴别。
4、本病是由于外力作用而导致的胸部气血、经络、脏腑等损伤的疾病,不论跌扑闪挫,举重努伤,多引起气机损伤,出现气滞的症状,故治疗应疏通气机为首,作为调整气血,经络、脏腑功能。按摩治疗本病能起到调理气血,散瘀止痛,通经活络的作用。对有关经穴按摩能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通则不痛”的疗效。气行则血瘀可除。由于本病年老体虚者较多,因此按摩手法以柔和为要,轻快、短时、均匀、渗透,切忌暴力,嘱患者自行扩胸拉肩,医疗练功,只要诊断明确,手法得当,均能达到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