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诊治C5-6椎间盘突出症一得
颈椎间盘突出在临床上发生机会历来认为很少。医界普遍认为,颈椎棘突斜向后下能有效地保护椎间盘稳固,除非直接外伤可致该病发生。但近年来临床收治颈椎病中发现,由椎间盘的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已和颈椎病分开,现以一典型病例分析病因病机、手法操作及治疗心得。
一、典型病案
患者李某,女,26岁。洛阳市某区会计。于1999年8月20日来诊。主诉:拇指侧两三手指麻胀十余天。望诊:体形较胖,少言低语,精神尚可,查体合作。舌淡苔薄黄而润;闻诊:语声低沉,颈部韧带弹响,活动时颈五、六处有响声;问诊:现病史:患者三个月前生一女孩,20天后冷水洗尿布,顿感凉气入骨,后无特殊感觉。近十多天来,拇指侧三个指头困重疼痛,以至麻胀;个人史:在厦门上大学,毕业后任会计。25岁结婚,孕一产一,无人流,月经15,30/3,1999.8.10。除孕产期外无闭经,无痛经,崩漏。近期带下质稠而粘;切诊:颈肌呈条梭状,韧带僵硬,生理曲度变直,活动受限,后仰自述右臂热感,侧屈于右侧时同侧指端发胀,前臂麻胀,患椎叩击试验(),Sparling试验拔伸(-)。击顶、屈颈(+),臂丛神经牵张试验(-)。病理反射未引出。CT报告:颈部椎体生理曲度减小,C5-6椎体后缘软组织超出第五颈椎下缘和颈椎第六节的上缘,其密度高于鞘膜囊和脊髓密度。提示:C5-6椎间盘突出。从徒手临床检查结合现代医学技术(目前已不依靠X光检查,CT实用经济,MR1有条件者也可采用),现已确诊为脾虚湿阻,气血郁痹(痹证,西医C5-6椎间盘突出症)。
二、病案分析
病人素体偏胖多内湿,使脾阳运化水湿能力相对不足,日久湿阻经络,碍于气血运行,伤于督脉,则肝肾筋脉失养,颈肌劳损疲倦困重,加之长期伏案学习、工作,颈肌张弛失节则筋膜移位,僵硬不灵,产褥期更是雪上加霜——手触冷,体内素寒湿,中阳不足则邪犯太阴脾、肺,伤于上阳,手阳明之脉,两湿相召,湿从寒化。《灵枢脉经》:“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是病则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不用即麻木不仁不能有用。作者注)就是中医学上病机病位的历史证据。苔薄黄可以脾虚的又一依据,故诊为脾虚湿阻,气血郁痹之痹证。参与西医诊断为C5-6椎间盘突出,附颈椎检查诊断吾师于氏歌诀,整编如下:
肩臂麻痛颈项连,触清患椎术不难。屈下伸中侧全颈,寰枢旋。C4、C5、C6、C7偏椎病,颈、肩胛、胸、上臂窜。C5-6桡痛C7尺痛,肱外三角麻C4偏。C5偏拇食C6食中,C7偏麻痛到小环。反射消失有寻处,C4-5肱二C6-7三。(注:C为颈椎符号,歌中不读出。)
三、按摩施术
预备手法:分推颈椎两旁肌肉,韧带、滚揉颈两侧。稍后配合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直至颈部放松方罢。
四、矫形正骨
1、徒手牵引矫形:颌下端提拔伸颈部(可坐位或仰卧位)。另手拇指推顶或抠扳患椎棘突(即偏歪移到正位)。使指下出现滑位感或弹响声(不一定出现弹响,勿强求)。该病人采用。
2、低头摇正:患者侧卧,平枕,前屈颈部约20度,操作者站其后。一手轻拿颈后,并用拇指按在偏歪棘突隆起方,另手托起健侧面颌将头转动,逐渐加大运动幅度。摇至最大限度时,摇动的手稍带闪动,按压的拇指屈时协调加大按力,多可听到复位声。但以指下滑动感为准。(勿求复位声)。本法以下未施于该患者。
3、牵引下正骨:徒手正骨纠正椎间盘突出(如髓核通过了破裂的纤维环)未获成功时,应借助枕颌带牵引状态手法协助复位。
病人坐于牵引椅上并进行牵引,术者在其触清所需纠正的颈椎,扶其双肩缓慢向后拉至距离,返向前推至垂直位,同时嘱患者协作运动。适当时间后施行下述手法:
(1)推正法:前后突出均可采用。当后突或傍后突时,向前运转时触定,向定移动时,按压的拇指顶推。(前突方向相反从略)
(2)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卡定颈五、六椎拇指在隆起处,另手拉健侧手腕徐徐下拉,使颈侧屈约20度,后还原,如此3次左右即可。
结束手法同预备手法。
数语心得
1、该病近年增多,且不具备一般的七型颈椎病(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食道型和综合型),且病变在椎间盘。
2、该病年龄轻,不是外伤则是劳损。CT或MRI确诊,中医瘀血型、风寒型、脾虚湿痹型和肝肾不足型指导治疗。
3、手法矫形要注意:①明确诊断后,因病施治;②尤应注意眩晕,及时询问并随时制止;③勿粗暴卖能,强求响声,身边的医疗患者中已现非医源高位截瘫;④徒手矫形无效时,及时采用牵引状态下矫形,是特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