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江西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通督健脑:解密金针大师王乐亭的督脉十三针

通督健脑:解密金针大师王乐亭的督脉十三针

【导读】
今天的内容偏于临床。陈修园说:入门正则始终皆正,可见中医不可入错门。千百年来,中医的发展模式均离不开“读经典、做临床”的范式。

1通督健脑解密金针大师王乐亭的督脉十三针

督脉共有腧穴28个,根据每个腧穴的功能特点,本着“精简、实用、稳效”的原则,最终精选13穴组成督脉十三针。督脉十三针是王老运用经络辨证和使用奇经治疗疾病的典范。

组方
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命门、阳关、长强。

功能
疏通督脉,调和阴阳,补脑益髓,镇惊安神。

适应证
(1)脑和脊髓病变或损伤引起的各种瘫痪(脑瘫、偏瘫、截瘫、痿证)。
(2)神经官能症、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
(3)癫痫和各种惊风所致角弓反张。
(4)脊柱强痛,腰背酸痛,风寒湿痹。

【注解】
(1)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督者“都”也。总督一身之阳,是手足三阳七脉之会;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和振奋人体阳气的作用。督脉行于脊里,自下而上行。在督脉疏通、调节的过程,同时可以使相应的脑和脊髓起到有效的功能调节与振奋作用。

(2)督脉上行风府,入于脑;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补督脉则能补脑益髓。脑主神明,为精神、意识、思维、聪明之府。“神志病”,即因五神(心神、肝魂、肺魄、脾意、肾志)与五志(喜、怒、思、悲、恐)相互交杂,影响和谐,发生脑的控制紊乱而产生的忧郁等神经系统疾病,故补督脉可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3)督脉为阳脉之海,金代张洁古称督脉为“阳脉之都纲”。当督脉经气盛,阳盛则热,热盛伤津,痰热生火,热急生风;风火相扇,甚则热入心包,而见神昏惊厥。泻督脉则能抑阳清热,平肝泻火,醒脑开窍,故擅治惊风、癫痫等阳闭的病症。

(4)督脉十三针的选穴。头部两穴,取诸阳之会的百会和醒脑开窍的风府。背部从大椎开始共10穴:大椎、陶道宣通阳气,补阳通络;身柱、神道镇惊健脑通脉;至阳、筋缩、脊中安神志,强腰脊;悬枢、命门、阳关健脾补肾,为元气之根、命门之火;最重要的是长强,为督脉起始第一穴,是督脉之根基,王老把它比作“大梁之底座”,并有“啊声取长强”之说。同时,针刺督脉所用的不同补泻手法,其临床作用也有区别。
【配方剖析】
通脑镇痉
百会:清脑息风,升阳益气。
风府:疏风散邪,通脑清眩。
大椎:通阳理气,清心宁神。
陶道:镇静安神,疏通督脉。
身柱:清心宁神,缓痉息风。
神道:镇痉息风,安神止痛。
至阳:宣肺止咳,清利湿热。
筋缩:强腰健脾,止痉安神。

培元补肾
脊中:益肾强脊,镇静固脱。
悬枢:补肾强腰,健脾和胃。
命门:培元补肾,固精止带。
阳关:调血室,固精关,强腰膝。
长强:镇痉固脱,强脑益督。
总则:通督健脑,镇痉安神。

【附】
督脉主病之歌诀
督脉通阳主脑病,癫狂痉痿及脑风。
虚则头重高摇颠,实则脊强角反弓。
遗尿癃痔女不孕,邪走少腹病疝冲。

本文选自《金针再传:跟师王乐亭临证随笔及经验选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钮韵铎编著),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