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经明透刺久留针法治疗面痛
邵经明(1911—2012) 教授,我国著名的针灸大家,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针灸学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顾问,张仲景研究会常务理事,河南省针灸学会第一届主任委员、名誉会长,河南省黄河中医药研究奖励基金会理事,是全国首批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的奠基人,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病症概述】
面痛又称"面风痛" "面颊痛",是以面部三叉神经的分布区内出现突然的、短暂的、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三叉神经痛。其疼痛似刀割、电击、烧灼等,常突然发生,突然停止,疼痛持续时间约数秒至数分钟,发作间隔时间长短不定。疼痛多见于一侧,以三叉神经Ⅱ、Ⅲ支发病者为多;病初多为单支发病,病久者可多支受累。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三叉神经痛患者250万人左右,患病率为182/10万,每年新增患者约6.5万人,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于男性。疼痛常因说话、吃饭、刷牙、洗脸等而诱发,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痛苦,往往是痛不欲生。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为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其疗效迅速而持久。
【诊断要点】
1.以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的剧烈疼痛为主症。
2.面部常有"扳机点",多在上下唇、鼻翼外侧、眼眶上缘、舌侧缘、颊黏膜等,间歇期触之常可引起疼痛发作。遇冷、酸、热等诱发或加重。
3.排除其他引起面部疼痛的疾患。对于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应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必要时行头颅平片、CT及(或)MRI检查。
【鉴别诊断】
1.牙痛:三叉神经痛和牙痛均有面颊部位的疼痛。牙痛多为持续性疼痛,局限在齿龈部,可伴有牙龈红肿等症状。三叉神经痛除下颌部位的疼痛外,还可发生于眼部和上颌部,常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火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时间较短。
2.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和偏头痛都可出现额颞部的疼痛。偏头痛疼痛常局限于额部、颞部和枕部,可为持续性跳痛、胀痛,阵发性加剧,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小时至数日。三叉神经痛主要发生于眼部、额顶区、上颌部和下颌部,一般发作数秒至数分钟,发作突然,疼痛剧烈。
【辨证分型】
1.风寒证:有感受风寒史,面痛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苔白,脉浮紧。
2.风热证: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瘀滞:多有外伤史,或病程日久,痛点多固定不移。舌暗或有瘀斑,脉涩。
【技术操作及疗程】
1.用品准备:一次性毫针(规格为0.35mm25mm、0.35mm40mm、0.35mm 75mm)、棉签、碘伏、75%乙醇。
2.体位选择:采取坐位,或侧卧位。
3.穴位选取:
(1)主穴:风池、太阳、下关(或太阳透下关)、合谷。
(2)配穴:三叉神经I支痛配阳白透鱼腰;Ⅱ支痛配四白透巨醪;Ⅲ支痛配颊车透地仓。
4.消毒:用75% 乙醇或碘伏棉签进行揄穴局部常规严格消毒。
5.进针方法:下关,选用1.5寸(40mm) 毫针,直刺1~1.3 寸,使针感放射至面颊、舌、上颌、下颌等处; 风池,选用1寸(25mm)毫针,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太阳、合谷,选用1寸(25mm) 毫针,直刺0.5~0.8寸;太阳透下关,选用2.5~3寸(60~75mm) 毫针,刺入1.5~2寸,使局部产生酸胀感并扩散至半侧颜面部;四白、阳白,选用1.5寸(40mm)毫针,分别透向巨醪、鱼腰;颊车、地仓,选用1.5寸(40mm) 毫针,二穴对刺。
6.行针手法:四白、阳白、颊车、地仓以捻转为主、提插为辅,其他诸穴均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手法。
7.留针:得气后留针不能少于60min。
8.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3d。
【关键技术环节】
根据患者所处的不同发病阶段,采用不同的刺激量∶若正当疼痛发作之时行强刺激手法,采用"动留针";若处于疼痛间歇期行轻刺激手法,并给予"静留针"。诸穴针刺得气后采用"久留针"。太阳透下关是在常规针刺患者疼痛剧烈不止时应用。因治疗面痛针刺操作大多为透穴,故行针时多以捻转针法为主,捻转时向前向后捻转角度在360左右,切忌捻转角度太大而形成滞针。
【立论依据】
面痛多因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浊邪上犯,阻遏清阳;或头面外伤,导致面部经脉受损,气血瘀滞不通,不通则痛。基于面痛的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邵经明教授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应用"透刺久留针法"治疗面痛,主穴选取风池、太阳、下关、合谷。风池属足少阳胆经穴,又为足少阳与阳维脉之交会穴,是治疗风疾之要穴,无论内风、外风均可应用,具有疏风祛邪、清泄肝胆、熄风止痛作用;太阳为经外奇穴,与少阳经密切联系,临床善治头面诸疾,具有祛邪散滞、疏调气机、活络止痛作用;下关属足阳明胃经穴,为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交会穴,其穴位于三叉神经分支处,有疏经通络、清泻郁热、消肿止痛等功;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其性轻升,善治表证和头面之疾,《四总穴歌》有"面口合谷收"之说,针之能疏散风邪、清泻邪热、活络止痛,是治疗面痛不可缺少之主穴。四穴共奏祛邪行滞、通经止痛之功。临证时可针对疼痛部位不同而选配其他揄穴。""透刺久留针法"治疗面痛具有取穴少、透穴多、感应强、作用大而持久之特点,不失为临床治疗面痛的独特之法。
【注意事项】
1.明确诊断,找出病因,区别原发与继发;若属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针对原发病治疗。
2.治疗期间,注意调畅情志,切忌劳累,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寒凉及膏粱厚味之品。
3.怀孕者不宜针刺合谷等具有通经活血作用的揄穴。
4. 三叉神经痛易反复发作,嘱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附∶病案举例
赵某某,女,42岁。1992年8月18日初诊。面痛12年,加重1 个月余。患者12年前不明原因面部突然出现剧烈疼痛,经中西药多方治疗(用药不详)疼痛消失。4年后病情再次复发,且疼痛剧烈,经中西药及民间众多方法治疗疼痛消失。本次发作再经中西药及民间众法治疗无法控制,前来针灸。现症∶右侧面部呈电击样、刀割样疼痛,每日发作数十次,每次持续数秒至3~5min,不敢嚼硬物,仅能进流食,甚至张口哈欠、说话即可诱发疼痛,伴有流泪。舌红,苔略黄,脉弦数。诊断为面痛(三叉神经痛)。治疗取风池、下关、合谷、太阳、四白、颊车、地仓。经针刺得气,疼痛有所缓解,留针1h后起针,疼痛消失。二诊述疼痛时间缩短,程度有所减轻,继用上法治疗。留针期间疼痛大作,行针无法控制,当即用3寸毫针从太阳穴进针穿过颧弓向下关穴方向透刺,进针2寸,施以捻转泻法,使局部产生强烈的酸胀、麻木感并扩散至右侧颜面部,疼痛渐渐缓解,起针时疼痛未再发作。三诊述疼痛次数减少,时间缩短,程度减轻。仍按上法,太阳透下关,余穴同上,每日1次,连针9次,疼痛完全控制。为巩固疗效,按初诊处方常规操作,继针1个疗程。随访6年,未再复发。
文章节选自《河南省当代特色针灸技术集萃》,作者:路玫,潘华,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