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江西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焦顺发:关于《内经》针灸补泻的不同见解

焦顺发:关于《内经》针灸补泻的不同见解

焦顺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头针专业委员会会长。曾任山西省运城地区卫生局局长,运城地区人民医院院长,山西省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1960年学开始神经外科学习、临床及研究工作。

《内经》这部祖国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对针刺补泻手法有丰富的论述,其中徐疾补泻是主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尤其是目前临床乃多习用。为此,确切地理解《内经》经义,对于指导临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内经》成书年代久远,加之文字深奥,疑难颇多,虽经后世医(注)家整理注释,但仍有质疑难解之处,直至现代,对某些方面的认识也未尽一致。徐疾补泻法,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故本文拟从《内经》的有关记载,历代医家的不同论点及其个人的理解,略陈管见。不妥之处,祈请指正。

一、《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法的记载《内经》中论述徐疾补泻法的主要有:《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灵枢小针解》说:“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刚虚者,言疾内而余出也。”《素问针解篇》说:“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除此三篇外,《灵枢官能》:“补泻所在,徐疾之意。”《灵枢邪客》:“先知虚实,而行疾徐。”《灵枢通天》:“明于五腧,徐疾所在。”《灵枢根结》:“刺之徐疾,浅深多少。”诸篇也有“徐疾”的记载。还有,如《灵枢终治》、《素问八正神明论》、《素问调经论》等在论述针刺补泻手法时,也涉及“徐疾”。由此观之,《内经》有关徐疾补泻法的记载计有十余篇之多。

二、历代医(注)家对徐疾补泻法的解释明代医家马莳注《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言之徐疾补泻法时说:“按此节注解于小针解篇,彼素问针解篇所解与此稍异。”指出对“徐疾”的解释应宗《灵枢小针解》,而《素问针解篇》与之有不同之处。还说:“凡欲补者,徐纳其针,而疾出之则为补”,“凡次泻者,疾纳其针,而徐出之则为泻”清代张志聪赞同此说。近代陈璧琉等注:“徐缓进针而疾速出针,则正气充实,不致外泄,这是补法;疾速进针而徐缓出针,则邪气随针外泄,由盛转虚,是谓泻法”。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讲义》介绍徐疾补泻法“是以进针、退针的快慢为基础的一种补泻方法。”“施行补法时进针要慢,要须分部缓缓刺入,退针要快,可以一次退至皮下;在施行泻法时,进针要快,可以一次刺到一定深度,退针要慢,必须分部缓缓退出”。中医研究院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亦依此说。概而言之,是以《灵枢小针解》为宗,这是第一种论点。明代医家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注徐疾补泻法时说:“此二句释义其用似反,当以下文针解篇者为得。”指出对“徐疾”的解释当从《素问针解篇》。日人丹波元简注《灵枢九针十二原》之“徐疾”,则引张景岳语:“徐出针而疾按之为补,故虚者可实;疾出之而徐按之为泻,故实者可虚。”并按云:“张据素(问)针解篇释之,与小针解之旨乖”。“《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黄帝内经译释》、《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素问今释》等皆随文注释。简而言之,是以《素问针解篇》为据,这是第二种论点。明代医家杨继洲《针灸大成卷四》论徐疾补泻法时说:“此乃持针出入之法也。故经言,刺虚实者,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然此经有两解:所谓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针而疾按之。所谓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一作疾出针而徐按之。”杨氏将《灵枢小针解》与《素问针解篇》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的阐述并列,认为两种解释均可,即兼而论之,这是第三种论点。南京中医学院《针灸学讲义》对徐疾补泻法的解释是:“进针时慢慢刺入,略予捻转,出针时将针退至皮下稍停,较快的出针为补;反之,进针时迅速刺入,多加捻动,出针时较缓慢地退出为泻”。其后该院主编的《针灸学》又进一步概括为:“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为补法;“进针诀,多捻转,出针慢”为泻法。此说是在宗《灵枢小针解》的基础上加入了捻转手法,这是第四种论点。综上所述,历代对徐疾补泻法的解释不外乎这四种论点。缘于说法不一,令人难以为遵,莫衷一是。

三、对《内经》徐疾补泻法的理解从《内经》所载徐疾补泻法的文字分析,似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的记载为最早。因“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句前有“大要曰”三字。考“大要”系古医经之篇名。显而易见,这段文字是《内经》前期医学著作中关于“徐疾”的载述。由于古医经文简义深,所以对何谓徐疾补泻略而未及。《灵枢九针十二原》却将其援引收集在此篇之中而论补泻之法。《灵枢小针解》与《素问针解篇》都是阐释《灵枢九针十二原》的篇章,其中对“徐疾”的论述,就是对“大要”词义所作的注脚。众所周知,《内经》乃集上古之经验,系集体智慧的结晶,非一时一人之作,因此,释古有异地易必然的。也正是由千这种原因才导致后世的分歧。从历代对徐疾补泻法的解释分析,一说宗《灵枢小针解》;一说从《素问针解篇》:兼而论之者,只将两说并述,而未言明;另徐疾加捻转之说,虽然欠妥,但有所依。这说明对“徐疾”的理解,基本上是两种观点。歧见的焦点是:一言“突出”为补,“徐出”为泻:一言“徐出”为补,“疾出”为泻。若仅从字义上理解,则两者相互矛盾,令人费解。但联系原文,相互参照,细究经旨,并非义悖而用反,只不过其各自所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考“徐”作缓、慢、迟解;“疾”作急、快、速解,诸家皆然,似无疑义。关键在于“内”、“出”二字。“内”与“纳”通,是指将针刺入穴内;“出”与“内”相对,是指将针退出穴外。依此、《灵枢小针解》的原文当释为:徐(缓慢地)内(进针,疾(快速)出(退)针为补法;反之,疾(快速)内(进)徐(缓慢地)出(退)针为泻法。指出这种以进出针的快慢,并以此来区分补泻的方法叫徐疾补泻。但仅仅以一次性进针、一次性退针便可达到补泻的目的,这在临床上是较为少见的。因针刺的效应,必先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就有“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记载。而补泻又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来完成,正如《针灸大成》所说:“神气既至……可与依法察虚实而施之”。因此“内”决非仅是将针刺入穴位;“出”也决非仅是将针退出穴外。应进一步理解为:针体在穴内由浅入深为“内”,由深而浅为“出”,即针体在穴内上下往来的动作,这种动作有“徐”与“疾”快慢速度的不同,并以此来分补或泻。这才与《灵枢官能》:“补泻所在,徐疾之意”和《灵枢根结》:“制之徐疾,浅深多少”之义相一致。具体到《素问针解篇》的原文,“徐”与“疾”仍作缓慢与快速解,但对于“出”字作何解释为妥,似当推敲,尤其是这段文字没有与之相对的“内”字。虽前后文有“徐出”与“疾出”,但前者“徐出”是与“疾按”相对应;后者“疾出”是与“徐按”相对应。为此“出”字不能仅作出针解,而“按”字是指针退出穴后按闭针孔。这两者都有“徐”与“疾”的快慢之分,并以此来分补或泻。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中的“徐出”与“疾出”和《灵枢小针解》文中的“徐出”与“疾出”是应当有所区别的。虽说都旨在阐明“徐疾”,但具体所指不同,也可以说其内在的含义有别。那又应如何理解呢?唐代王冰注释《素问针解篇》时说:“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巳,疾速按之。”“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指出“徐出”应作得气后须较长的时间才出针;“疾出”应作针入穴后至于经脉,也就是得气后即可出针,毋须更长的时间。这说明“徐出”与“疾出”寓意留针时间的久暂。《针灸大成》还说:“盖疾徐二字,一解作缓急之义,一解作久速之义。”其作缓急解者,《灵枢小针解》即可以阐释进出针的缓急,其作久速解者,《素问针解篇》即用以阐释得气后时间的久速。前者以进出针操作的速度言补泻,后者以留针时间的长短及出针后按闭针孔的急缓言补泻。如此,两者不但无相悖之虞,且可相互补充。鉴于上述,《内经》中的徐疾补泻法应作如下解释:缓慢地进针,快速地退针,得气后久留针,出针时要快,而且迅速按闭针孔为补法;反之,快速地进针,缓慢地退针,得气后不留针,出针时要慢,而且缓按或不按针孔为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内经》中论述的主要的基本方法之一。历代对这种补泻方法认识不一致,迄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内经》中有关徐疾补泻法的记载有十余篇之多,其中主要的有三篇,即《灵枢九针十二原》、《灵枢小针解》、《素问。针解篇》。2.历代对徐疾补泻的阐述有四种论点,即宗《灵枢小针解》者,从《素问针解篇》者两者兼而论之者,依《灵枢小针解》徐疾加捻转者。3.根据《内经》载述及有关文献结合本人体会论述了对徐疾补泻法的认识,提出《内经》的论述并非义而用反,而是相互一致,相互补充的。
浅析“捻转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为当代针灸常用补、泻法之一。即左转(大拇指向前)为补,右转(大拇指向后)为泻。认为该法源于《灵枢官能第七十三》“微旋而徐推之”和“切而转之”。经核对,经文中确有该论述,但原文为“写必用员,切而转之……伸而迎之……补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这段经文是论述对“得气”进行补、泻的具体方法,而不是“直接补虚证、泻实证”的方法。其具体方法是在针刺“得气”后如程度太强,患者不能忍受,可选用“切而转之……迎而伸之”之方法,使“得气”减弱称泻。如“得气”后强度太弱,不满意时,可选用“微旋而徐推之”方法,使“得气”增强(有些穴位可达到)称补。
由此可见,从《内经》成书年代到现在,很少有人认真研究和对待该段论述,后来医家在传教中,也仅是照本宣科。上述文献证明,“捻转补、泻”法,是后人对经文理解错误,发生变异,最终演变的一种“左转补虚证,右转泻实证”的方法。

析“徐而疾则实,疾而徐而虚”
(一)原文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
(二)论述及演变
经文只有一句话,十个字,很简单,但意义深奥,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在当时说法很多,现仅摘述主要的解释及以后的演变。
1.《灵枢小针解第三》曰:“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这种解释引用得比较多,并且发生了变异,最终演变出“徐疾补、泻法”。这种特殊补虚证、泻实证的方法一直在临床沿用,当代针灸学已将其列为五种常规补、泻方法之一。
2.《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这种解释在后世也有引用,最后演变出“凡是留针时间长,出针后急按针孔者为补法;留针时间短,出针后缓慢按闭针孔者为泻法。这种方法在临床较少用。
3.《灵枢官能第七十三》曰:“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其含义与前两种不同,主要说明与调气有关,这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大的重视,后来也没有形成气候。
(三)讨论
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疾出针而徐按之。两种解释都是基于推理,并非事实。现分别进行论述:
(1)演变出的“提插补泻法”是无效的
关于“提插补泻法”的疗效问题,不是笔者说无效,而是经过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一再证明是无效的。从开始应用到现在,书上写的方法,不仅临床在应用,学校也在传授,但是描写疗效的很少,特别是有说服力有确实疗效的论文更少。相反,在历史上有很多论述,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该类针刺术的疗效不可靠。如《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描记:“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说明“气至”的针刺技术疗效是确实的,言外之意,表明其他针刺技术无效,其中包括“提插补、泻术”。《难经七十八难》曰:“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明确表明,古人用的补、泻之法,只是专指“得气”进行补泻的具体方法,针刺直接补虚证和泻实证的方法是不会有效的。明代《针灸问对》曰:“待气至针动,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针而伸之,是谓泻。”并特别写道:“古人补泻心法,不出乎此。”“后人好奇,广立诸法,徒劳无益”“无非巧立名色”……这些论述,不仅完全继承了《难经七十八难》补泻为“得气”补泻的具体技术,而且还特别指出“古人补泻心法,不出乎此”……进一步明确肯定除“得气”补泻的具体方法外,再无其他补泻方法,也就是说其他补泻方法是无效的。鉴于上述事实,我们必须严肃面对。其实我们每位针灸临床家心里都有一本账,有效、无效、有多大效,都是一清二楚的。
(2)理论是不科学的
如“徐疾补泻法”,在当代针灸界普遍应用的是徐进疾退补虚证,疾进徐退泻实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能证明这种方法是科学的。不论从哪个角度讲,都应该面对这个问题,因为只有方法科学才会有相对较好疗效。就针灸学本身来讲,也同样有此要求,如“法于往古,验于来今”就是佐证之一。
(3)曲解经文原意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经文中的“徐”和“疾”,确实有慢和快的含义。但慢和快指什么并不清楚,是单指针刺动作快慢,还是有别的意思?经文中讲的虚、实,没有说清楚是什么虚实,是整个机体的虚证和实证,还是机体的某部分虚实?经文中的“则”,真正含义指“是”“就是”,绝对没有“能使”之意。
从以上分析可知,首先可将经文译成:“徐而疾是实;疾而徐是虚。”这就可知,“徐和疾”不能单纯指针刺的慢和快。因为这样理解,就成了慢进针快出针是实;快进针慢出针是虚,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管实、虚指的是整个机体还是机体的某个部分,都是不可能的,这就迫使我们考虑“徐和疾”指两种概念。我想,句首的“徐、疾”,是指进针的“慢和快”;句中的“疾、徐”是指针刺时出现“得气”的快和慢;句末的“实、虚”是指被针刺中经络的实、虚。这样,经文的含义就是:进针慢(用力小),“得气”出现快(强),是被刺经脉“实”的反应;进针快(用力大),“得气”出现慢(弱),是被刺经脉“虚”的现象。如果用这种解释,徐而疾则实,就是用针刺的力弱、速度慢,“得气”出现快而强,即是被刺经脉谓“实”;相反,刺得力量大、速度快,“得气”出现慢(而弱),即是被刺经脉谓“虚”。笔者的这种解释确实属“新解”,大家是第一次听说,也可能完全不会接受,这都不要紧,自己的主意自己拿。反过来讲,笔者的这种解释和经文中“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之论述有相近和相似之处,值得细细回味。

浅析“徐疾补泻”法
“徐疾补泻”法,是当代针灸常用补泻手法的一种,即是慢进针、快出针为补;快进针,慢出针为泻。该法源于《灵枢小针解第三》“徐内而疾出,疾内而徐出”之论述。这一论述,为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徐而疾则实”,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言疾内而徐出也。其实在《内经》中还有与此相矛盾之解,《素问针解篇第五十四》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即是佐证。由此而知,从《内经》年代到现在,对《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中“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之论述,一直没有认真研究和对待。
其实,《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描述的“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就根本不是描述运用进出针的徐疾能直接补虚证和泻实证的方法,而是描写在穴位刺中经络时出现“得气”的速度和强度,并由此来判断经络(之气)虚实的一种具体方法。如在刺经络时,用力较大,而且速度较快,出现“得气”速度慢而程度较差者,即为该经络之气较虚。如用较小力量和较慢的速度,刺中经络时出现“得气”快而强时,即是该经络之气为实。这即是“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的真实含义。我想写到这里,只有在临床针刺治病的实践家才会有更深刻的感悟。疗效是判断针刺技术好坏的唯一依据,没有疗效,一切方法都等于零。如果不考虑疗效,仍盲目传释“徐疾补泻”法,不仅会延误病情,而且还会增加患者痛苦。

浅析“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灵枢小针解第三》曰:“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该段经文之意,即是用针在穴位刺入“得气”后,如将针往后退,使“得气”突然消失或明显减弱者,谓泻;如果将针再往进推,能使“得气”补充(增加)者,谓补。

浅析“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
《灵枢终始第九》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该段经文论述之意即是用针在穴位刺入“得气”后,要想将“得气”减弱或消退(泻)用迎法(即往后退),如果想让“得气”增加(增补)即将针往进推。知道将针后退和前进方法,“得气”即可调和。

浅析“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读后颇有感悟,概述于后。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是指用针能使“气”来的方向即是针刺的正确方向,为顺;能使“气”消退的方向为逆。向逆的方向动针,突然使“得气”消退,这是由沿逆的方向动造成的,而不是经络本身虚。沿顺的方向往进推,突然使“得气”增补,这是用“推”的方法使“得气”增加,而不是经络本身实。根据“得气”的实际情况,随意进行迎(泻)或随(补),使“得气”调整到最佳状态,即作用明显患者又能忍受,达到这种目的就能提高疗效,这就是针刺技术的全部。
综上所述可知,该段经文主要论述了穴位的针刺方向。认为能“得气”的方向,就是针刺的正确方向,称“顺”。使“得气”消退的方向称“逆”。知道这个道理就大胆去做,根据掌握“得气”的实际情况,随意进行迎(泻)和随(补),使“得气”调整在程度明显,患者又能忍受的状态,这样可以提高疗效,这就是针刺的全部技术。

浅析“迎、随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是中国当代针灸中的常用补、泻法之一。
具体操作是将针尖顺着经脉(经气运行)方向刺,就是补法,用此法治疗虚证。将针尖逆经脉(经气运行)方向刺就是泻法,用此法以泻实证。这种补泻手法源于经文,为经典补泻之法。引用经文主要有:《灵枢小针解第三》曰:“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灵枢终始第九》曰:“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难经七十二难》曰:“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
由此而知,“迎随补泻”法主要源于《难经》,继承了“七十二难”论“迎随”的思想。
因“迎随”二字不是出于“七十二难”,而是其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迎而夺之,追而济之”之注解。这种解读原本不是这个意思,因《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整段论述为:“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段经文,生动而具体的描写了用针在穴位针刺的正确方向,认为能“得气”的方向就是在穴位针刺的正确方向,称顺;使“得气”能消退的方向,称逆。“迎而夺之”是迎着“得气”之方向行,能使“气”夺;“追而济之”是顺着“得气”之方向推,能使“得气”增补,根本不是“七十二难”所述的沿着经脉(经气运行)逆顺刺的方法。据此,认为“迎随补泻”法不是经文的本意,而是曲解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迎而夺之……追而济之”的原意。

浅析“呼吸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是中国当代针灸一种常用的“补、泻”法。其描述的主要内容是:在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法。反之,在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
与呼吸有关的补泻手法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曰:“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该段经文之意,确有吸气进针,呼气出针为泻;呼尽内针,为补。但在补泻中均有“以气至(得气)为故”之内容。由此而知,经文中与呼吸有关的补泻手法中,“气至”是疗效的核心内容,因在补泻中均要求以“气至”为故。同时,在《内经》中论述与呼吸有关的补、泻手法,也仅是一家之言,很多人有不同意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气至而有效”即是其中之一。到《难经七十八难》已明确提出“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特提出“得气因推而内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还强调“不得气,乃与男外女内;不得气,是为十死不治也。”后来在《标幽赋》又提出“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以上论述,明确肯定“气至”(得气)能补泻,或者对“得气”进行补泻,呼吸不能补泻,补泻与呼吸无关。
但是,中国当代针灸学仍然继承了《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有关“呼吸补、泻”之内容,并夸大和突出了呼吸对补泻的作用,遗忘了出现疗效是“气至”的核心作用,巧立“呼吸补、泻法”名目。
“呼吸补、泻”法被列为当代针灸学中的常规补泻法之一,在临床应用、推广……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用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单纯呼吸补泻法的疗效。
其实,针刺出现的“气至”(得气)现象和人呼吸的“气”不是一回事儿,《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将两者混为一体,后世针灸家也未解而照搬沿用。
让我们换个角度再论,因疗效是针刺方法之本,是关键,是核心,没有疗效就没有一切,什么方法都等于零。“呼吸补、泻”法想说明的是在吸气时进针、转针,呼气时退针、出针为泻;反之,在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出针为补法。这种方法太简单了,也很容易操作。只要坚持吸气时进针,再转针,呼气时出针就能泻。在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出针就能补。假如“呼吸补泻”法的疗效确实可靠,全身的虚证和实证都会被“呼吸补泻”法治愈,但遗憾的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承“气至”正“补泻”
针刺技术比较复杂,其中毫针目前应用的主要有使“气至”的针刺技术和用针直接补虚证、泻实证的技术。
“气至”的针刺技术,是中国针灸家和人民,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共同用智慧、汗水、痛苦、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最有效的针刺技术,应该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
早在上古前,人们对自身认识甚少的历史背景下,就开始针刺人体的特定部位,观察出现什么现象和反应就能获得较好疗效。由于观察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描写的内容也各异。如经文中的“中气穴”“得气穴为定”“气调而止”“知调而利”“得气”“气至”……就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为使“得气”适当,疗效提高,还特别总结出对“得气”进行补充和泻出的技术。这种技术也是针刺术中唯一的补、泻技术。在当时还有针灸家根据“得气”的快慢和强弱来判断经络的功能和病症的愈后……
到《黄帝内经》成书年代,有个别针灸家对以前描述的有关“得气”补泻的论述理解错误,在表述“得气”补泻的技术时,改变了原文的理念,发生演变,最终变异成用针刺直接补虚证、泻实证的方法。这种现象出现后,有的针灸家就明确提出,使“气至”的针刺技术是取得疗效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在针刺时一定要出现“气至”。到《难经》时期,明确肯定了对“得气”进行补泻的具体方法,并进一步确认了针刺技术中的补、泻就是对“得气”的补、泻。
遗憾的是在以后的岁月里,有些针灸家逐渐淡化了使“气至”的针刺技术,而演变为用针直接补虚证、泻实证。到了明代,又有针灸家严厉抨击,并试图阻止用针刺直接补虚证、泻实证的方法,结果仍然无济于事。

本文摘自《针道》,作者:焦顺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