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腹痛”腹针疗法的选穴技巧
凡在经期或经前后出现明显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不适,影响生活和工作者,称为痛经。中医亦称为“经行腹痛” 。
概述
痛经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系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常见于初潮后6个月至1年内或排卵周期建立不久时,多称为功能性痛经;后者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宫内异物等所致的痛经。
痛经的发病原因主要由情志所伤、起居不慎或六淫为害等引起,并与体质因素、经期及其前后特殊的机体内环境有一定关系。临床分类有虚实之别,实证多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或湿热瘀滞;虚证多为气血虚弱、肝肾亏损。发病机制主要是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 。
疗法一
取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
随证加减:腹痛、肛门坠痛加双侧外陵穴、双侧水道穴、双侧气穴;腹痛、腰部疼痛加双侧外陵穴、双侧水道穴、双气旁穴、关元下。
操作规程:患者取仰卧位,根据从上至下、从中至旁的原则,逐次在所选穴位上快速进针,主穴采用深刺,随证配穴采用中刺,对于腹痛较为明显者,可在关元穴处行梅花刺,以加大刺激量,不行提插,轻微捻转,不求得气,腹部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要轻、缓。进针后3~5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依进针的顺序取针,取针时不行提插捻转。每日1次, 10次为1个疗程。对于宫寒者,可艾灸神阙,或者温针灸关元、中极、气海穴,每次根据情况选取2~3穴。
疗法二
取穴主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中极、外睦(双)、水道(双)。
随证加减:肾虚血瘀型,加针刺大赫,艾灸神阙。寒凝血瘀型,加艾灸神阙;气滞血瘀型,加气穴(双)、气旁穴(双);湿热瘀阻型,加大横(双)。
操作规程:患者取仲卧位,根据从上至下、从中至旁的原则,逐次在所选穴位上快速进针,主穴采用深刺,随证加减配穴均采用浅刺,对于腹痛较为明显者,可在关元穴处行梅花刺,以加大刺激量,不行提捕,轻微捻转,不要求得气,腹部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要轻、缓。进针后3~5分钟捻转1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不行针,依进针的顺序取针,取针时不行提插捻转。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其他疗法
取穴:血海、委中、三阴交、太冲。
操作规程:三棱针点刺放血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内0.5~1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使各穴出血3~5滴。血海穴针后拔罐,留罐5~10分钟。
疗程:在月经前3~5日开始治疗,每日1次。
取穴主穴:关元、中极、三阴交。
配穴:气滞配膈俞、肝俞;寒凝配神阙;虚证配脾俞、气海俞、肾俞。
操作规程:主穴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法。穴位常规消毒后,右手持三棱针迅速刺入皮内0.5~1分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使各穴出血3~5滴。气滞配穴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法,或毫针刺,用平补平泻;寒凝配穴用拔罐法,留罐10~15分钟,或罐后加炎。虚证配穴拔罐,留罐10~15分钟。
疗程:实证痛经从经后10日开始治疗,虚证痛经从经前3~5日开始治疗,每日1次,直到月经来潮停止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针灸方法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