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用经方从入门到精通 / 正文

浅谈经方的若干个问题

何谓经方关于什么是经方这个问题,我想大家可能有自己心中的答案,毕竟《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两门无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大家也都学过了。一般人认为,经方就是指《金匮要略》和《伤寒论》里面的方子,这个肯定是正确的。但是我本人认为这个太局限了,经方肯定是经典方,而且它是经验方,即历经了数代人甚至数十代人的实验,包括病人的实验和医生的实验之后行之有效的方子都可以叫做经方。比如说很多汉唐时候的方子,它也是经方,包括我们这个黄连解毒汤啊,包括后续的很多这个名方,补中益气汤,只要他的方中规范,疗效确切,我们都可以把它纳入这个广义的经方范畴,不要说现在说我搞经方的,我只看这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上的方子。其实我们可以适当地开阔下自己的视野,在建立了自己的这种六经辨证体系之后,那些后续的时方都可以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中来。经方的起源经方是历代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积累出来的结晶。你可以想象一下,原始社会的时候,大家都是以农耕、狩猎为主,过着茹毛饮血的日子,生活条件极差,导致非常容易生病。假设突然有一天有个人生病感冒了,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的症状,但他无意中吃了一种草药就好了,就把这个经验告诉他的同伴,后来这个经验就在同伴之间口口相传,于是人们都用这种草药来治疗这种症状,而这种草药便是麻黄。当然我们只是做一个设想,故事里的这个人就是神农,他只是一个化身,无数的历代劳动人民的一个化身。麻黄、桂枝、葛根等等,就是这样慢慢地被发现了,在有文字记载后,人们把这些零碎的经验整理成了一本药物学专著,就是《神农本草经》,它是单方方证的起源,现在我们学的好多复方,都是由单方发展而来的。等到了商代,相传商代宰相伊尹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写出了《汤液经法》,而张仲景又在《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完成了《伤寒杂病论》。经方的特征一、简便效廉,方子小。伤寒论中113首方,金匮要略262首方,除去重复的也还是有100多首方子,但用药数只有151味。二、药简价廉,配伍严谨。经方不仅方子小,而且没有什么贵重的药物组成,比如鹿角胶、羚羊角等等。同时经方配伍比较严谨,举一个例子,桂枝汤不过是只有5味药组成,桂枝3两,芍药3两,炙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枚,主治太阳中风表虚证。但是如果你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把芍药加到6两的话,其实就变成了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太阴病里面的腹满时痛证。而如果把桂枝汤原方中的芍药去掉的话,就变成了桂枝去芍药汤,治疗太阳病下利后脉促胸闷者。如果我们把这个桂枝汤,再加上葛根四两,其实就是桂枝加葛根汤,它是治疗太阳中风,兼项背强直不舒证。我们把桂枝汤再加上炮附子一枚,又变成了桂枝加附子汤等等,这些例子非常的多。三、方证相应。方即是方剂,证指证候,“方证”是指以方剂命名证候,比如汗出恶风,脉浮缓,对应的便是桂枝汤证。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说过,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也是辨证的基本功;刘渡舟教授称方与证就是伤寒论的核心,是打开中医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患者男,二十多岁。是我高中一个女同学的老公。体形肥胖,170cm 的身高,体重将近有二百斤,平时喜食肥甘厚味。诉腹痛则欲大便多年,大便不成形,一天大便2~3次,恶臭,肛门重坠,解不干净。口渴,口不苦。小便黄。平素容易上火,油性皮肤。舌质干,上有白苔,舌乳头红肿。由于春节饮食油腻,原有症状加剧,想去当地县医院就诊。想问问我中医有没有好的办法。根据其描述,结合舌苔,诊断为湿热蕴结大肠之湿热利范畴。处方:黄芩15g、炒白芍30g、炙甘草10g、大枣15g、枳壳15g、黄连5g。四剂药。一日一剂,早晚分服,药只服一剂,胃痛若失。当时根据他的症状也是判断为湿热下利,但是和上面的病案不一样,它不属于太阳经脉病,所以就用黄芩汤加枳实芍药散,重用白芍30克,柔肝缓急止痛,加了15克枳壳,然后又加了黄连,黄连是治疗痢疾腹泻的一个专药。我当时给他开了四副药,但他只吃了一副胃痛就好了。现代经方的流派问题说到这个经方的流派,首先要谈的是六经八纲方证派,代表医家胡希恕先生,就是根据证候的六经归属,确定具体的方证,第一个病案就是六经八纲方证体系的应用。还有体质方证对应派,强调这个方证对应的同时,他也重视体质,比如说南京的黄煌教授,就很强调体质,例如麻黄体质、桂枝体质、半夏体质等等,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学派。除此之外还有脏腑经络学派,我们平时学习用的《伤寒论》教材,其实就属于这个派,以刘渡舟、郝万山为代表,根据脏腑经络确定病位、病性等等。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