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是历代医家用方证治病的规律总结,来自于实验,信而有征,皆合乎科学。掌握六经辨证,非常重要,不论是急性病、慢性病,不论是外感病、内伤病,不论是传染病、温疫,临证治疗皆离不开六经辨证。第一节 六经源流“六经”一词,《伤寒论》条文并未明确提及,而是后世医家在研究《伤寒论》的过程中提出的,世所沿用,可谓约定俗成。“六经”的提法出自《内经》,原指经脉,隶属于三阴三阳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六经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变化,明确引用“六经”来解释外感热病发病机制,始于晋人皇甫谧,其所论“六经”源自《内经》六经经脉系统,而将相应脏腑纳入“六经”概念范围之中,提出伤寒热病之发生,是三阴三阳经脉及脏腑受邪所致,但并未引述仲景之文。至隋代巢元方大量引述《内经》、《伤寒论》之文以释“伤寒候”,承皇甫氏之说,谓六经受病而为伤寒,实际上已将仲景三阴三阳概念与六经概念等同视之。宋人朱肱认为六经即足之六条经脉。金人成无己则进一步明确六经为经络脏腑之总称。至此,六经概念已开始为医家习用以指代仲景三阴三阳概念,且每将《内经》三阴三阳概念多种内涵赋予六经概念,以致形成后世六经与三阴三阳混称互代之局面,故有六经气化、六经形层、六经地面等诸说的出现。六经和六经辨证是经方医学首先应探讨的核心问题,正如近代伤寒大家恽铁樵所感叹:“《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读《伤寒论》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论》者亦无不于此致力。”。第二节 六经实质历来对六经实质众说纷纭,这是由于经方医学发展史上“以经释论”造成的客观影响。如果立足仲景书,从经方医学自身角度审视这一命题,答案很明确,即六经来自八纲。1.经方中“八纲”的具体含义虽然“八纲”名称的正式提出见于祝味菊先生《伤寒质难》,距今也不过百年,但先民自古日常生活即用八纲,是对“八纲”实质的认识与运用却由来久矣。八纲,是指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而言。其实表、里之中还应有半表半里,按数来论本应是九纲,由于言表、里,即含有半表半里在内的意思,故习惯常简称之为八纲。表、里和半表半里:是病情反映的病位。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反应于此部位时,亦即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反应于表,即称之为表证。里,是人体的极里,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则谓为里。若病邪(症状反应)集中反应于此部位时,即称之为里证。半表半里,是指表之内、里之外.即胸腹两大腔间,为人体诸脏器所在之地,则谓为半表半里。若病邪(症状反应)集中反应于此部位时,即称之为半表半里证。这三者为固定的病位反映,即不论什么病,就其病位反应来说,或为表,或为里,或为半表半里,虽亦有时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时出现,但绝不出三者之外。这里必须强调:这里所说的病位,是指病邪(症状反应)反应的病位,不要误认为是病灶所在的部位。例如,即使病灶在里,但病邪集(症状反应)中反应于体表,即称之为表证抑或称之为邪在表,或病在表,或证在表。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阴即阴性,阳即阳性的意思。人体患病,正邪相争,机能的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不及,则患病人体必然相应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一系列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如其太过,则患病人体亦必有相应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一系列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阳,便为阴。寒和热:从症状的性状来分类则有寒热两种,寒即寒性,热即热性的意思。若患病人体反映为寒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寒证;反之,若患病人体反映为热性的证候者,即称之为热证。寒热是一具特性的阴阳,寒必属阴,热必属阳,但若泛言阴则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阳则不一定必热。病有不寒不热者,但绝无不阴不阳者。虚和实:虚指人虚,实指病实,病还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机体的反映显示出一派虚衰的形象者,即称之为虚证。病势在进,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虚,机体反映显示出一派充实的病证者,即称之为实证。由于以上的说明,可见虚实亦和寒热一样,同属阴阳中的一种特性,不过寒热有常,而虚实无常,寒热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但虚实则不然,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而竞反其阴阳,故谓无常,即如虚而寒者,当然为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实而热者,当然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以是则所谓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亦热亦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则所谓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虚亦寒、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此可以下表明之(见表1)。表1 证之阴阳寒热虚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