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患者的全身症状反应,进行统一的观察与分析,讲求适应整体的辨证施治。这是中医诊疗方式方法的特色,也是中医的独有精神。在六经八纲框架体系下,将全部的脉证表现等四诊资料无矛盾的统一起来,是经方辨证的内在必然要求。今仅就切诊部分的脉诊与腹诊做一特别补充说明。第一节 经方脉诊脉象亦是人患病后的症状反应之一,同是患病机体有异于健康时的一种症状反应,不过由于它比一般症状尤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辨证亦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诊脉的研究和发展。经方脉学,即在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辨证理论指导下,研究有关脉诊的理论方法及其在诊疗上所起作用的一种学识,与后世脉学相比,有自身鲜明特点,约言之:1、寸关尺三部不配属脏腑,但对应人体相应部位;2、经方脉学本来自于八纲辨证,并服从于六经八纲的辨证体系,主要着眼于对疾病的病性(阴阳)、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病情(寒热虚实)的确认;3、每种脉象的主病,一般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而是多个方面的因素或属性;4、对脉象的定义或描述,有的与后世不同;5、特别强调脉证合参,对全部的脉证进行详细的分析,使之无矛盾的统一起来,以达成对一个病证的正确判断。
1.脉学、脉诊与脉象
脉象是脉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无病健康人的脉,谓之平脉,不以象名,人若有病,则脉失其平,就其不平者,才名之以象,即为病脉。一般临床辨证中所谓脉象,都是指病脉说的,而病脉的脉象即是与平脉相比的差相。脉象是相对平脉比较而来,所以脉取太过、不及,当为辨脉之大法。古医籍《内经》、《难经》对于诊脉均有较详细的论述,在仲景书中,更以证治实例阐明诊法和脉理,脉取太过与不及在书中均有明文。太过者,谓较平脉为太过也;不及者,谓较平脉为不及也。脉象虽极复杂,概言之无不分属以上两大类别。各种脉象归纳起来,有来自脉动状况,如数、迟是也;有来自脉体状况,如大、细是也;有来自血行状况,如滑、涩是也。此三者和上述脉象的两大类别,即为脉象生成的源头。脉象和症状一样,都是罹病机体异于健康时的一种反应,不过它比一般的症状更富于敏感性。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虚、实诸症,无不应之于脉象,故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有其一定的指导作用,这就自然而然地促进了中医对于脉诊的研究与发展。《内经》、《难经》、仲景书,虽均有脉象名称,但很少阐述各脉的形象。这是因为在仲景以前,医家认为这是诊病常识,故不加细述。历来脉书对于脉象的说明,不少出于主观臆想,往往把一脉说成数象,把数脉混为同形,描述比喻虚玄,使后学无从遵循,因此有论脉之书愈精,令人指下愈乱的惋叹。但是如果我们从脉象生成的源头出发,再通过对仲景著作原文的研究分析,就不难掌握经方脉学的真谛了。2.脉象应病的基本规律
古人于无数事实的体验下,已经正确地认识了人体血脉的敏感作用。人身血脉的变化不但反映了机体内在环境的改变,还反映了外部自然界的异动。所以《内经》才有四时色脉的说明。人如果惊惧则面色苍白,羞愧则面色潮红……其有感于血脉之变化,然而这只是一般的精神刺激,实际远不如疾病在身体所引起的变化。人如果患病,则必致机体正常机能的改变,而此改变当不外乎正常或不正常两途。超乎正常则谓之太过;不够正常则谓之不及。超过与不够的机能改变,即诸多病理的原因,脉应之则显诸多太过和不及的脉象。如浮、数、实、大、滑……为诸不同原因的太过脉象;而沉、迟、虚、细、涩……为诸不同原因的不及脉象。太过脉以应有余;不及脉以应不足。太过脉应有余者,谓浮、数、实、大等太过的一类脉,以应阳、热、实等有余的证;不及脉应不足者,谓沉、迟、虚等不及的一类脉,以应阴、寒、虚等不足的证。这是脉应于病的一般规律,在特殊情况下,太过脉亦应不足,不及脉亦应有余。因为这种特例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注意,辨证必须脉证合参,不可偏废。假如医者能把握住这些原则,并且清楚地知道每一脉象所反映的实际内容,那么凭脉以诊病,也就不是难于理解的一件事了。关于此点,前人给我们积累了丰富而珍贵的经验,不但对于每脉的所主均有正确翔实的记载,对于脉与脉、脉与证之间,交互错综变化下的辨证施治方法,亦均有指示周详的相关书籍留传下来。3.诊脉
诊脉指诊查脉象而言。寸口动脉虽只是寸许长一条血管,但在中医看来,却是极其复杂而多变的一个应病机关。诊脉也并非信手抚按脉管,而是有其一定的方式方法的,兹概要介绍如下:3.1 诊脉取象的方法如前所述,浮、沉、数、迟、实、虚、大、细、滑、涩等极其繁复的脉象,只是若干不同的抽象概念,如何能令其一一明辨于指下?未尝研究过中医学的人士,大都不免有此疑问。其实凡脉之为象,均有其取象的基础内容。例如浮沉为象是取之于脉动位置的浅深;数迟为象是取之于一定时间内脉动至数的多少。虽浮、沉、数、迟等象名失之空虚而难知寻,但位置、至数等内容,确有实际之可查。其他如脉的实虚,乃关于脉动力量的盛衰;脉的大细,乃关于脉管广度的宽窄;脉的滑涩,乃关于脉内血行的畅滞等。由此可知中医所谓任一脉象,都是属于脉的个别内容的消长反映,那么依照脉象的内容,以按寻其消长情况,又何难之有呢?以上只是有关诊脉取象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若认为如此便可毫无遗憾地达成诊脉取象的目的,那又未免把它看得太容易了。因为虽知以脉动的浅深以诊脉的浮沉,但是医者心中不先有个不浮不沉的标准,是难以辨出或浮或沉的脉象的。同理以推,医者心中必须先有不数不迟、不实不虚、不大不细等诸多的标准,才可以辨出或数或迟、或实或虚、或大或细等诸多的脉象。此所谓不浮、不沉、不数、不迟等标准脉象,是属于健康无病人的正常脉应,即中医之平脉。谓之平者,即平正无偏,以证病脉之太过与不及之意。欲求诊脉取象的正确,势必于平脉有足够的体验才行。不过此事亦非容易,因同是健康无病的人,老壮儿童脉即有差,男女肥瘦脉亦互异,况且春夏升发脉常有余,秋冬收藏脉恒不足。故有老壮儿童的平脉,有男女肥瘦的平脉,还有四时不同的平脉等。为了丰富我们对于平脉的标准知识,就必须于多种多样的人体上做长时间的不断的练习,才能达到心中有数指下明了的程度。此为练习脉诊必须要做的首要功夫。由以上的简单介绍,对于诊脉取象的方法,当有了个概要的体认,至于所有的脉象及其有关诊查的内容,以上所举自然不够全面,为节省文辞,列表如下以代说明(表l):表1 脉象及有关诊查的内容

4.辨脉
辨脉指根据脉象以辨其应证言。中医所谓辨证,是依据四诊的方法,以明确当时患者全面的脉和证,而于此所有的脉与脉、证与证、脉与证等诸多方面的错综交互的关系上,加以个别细致的分析,然后把这些分析的结果统一起来,以判断病位、病性、病情,以及适宜于哪种疗法和方药。所以说中医的辨证并不是要求固定的明确病名,乃是要求及时地适应治法。对于这一事实,脉诊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主要还是决定于全部脉证上面,而很少单独由脉本身来决定的。正因如此,若想明确脉在辨证上的作用,那就势必要涉及中医各种证治等多种知识,实非三言两语所能道其究竟。故在此只能为择要说明。4.1 各脉的主病这是说明每种脉主于为病的某一或某些属性或因素。例如浮脉的主病,说它主表、主热、主虚,即是说患者的脉如现浮象,则其为病当不外乎属表、属热或属虚等属性中的一个。如同时参照并见的脉和证,便能较容易地确定其究竟属于哪一种。所以关于脉的主病研究,于辨证上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今较为详细地把所列各脉的主病问题,做如下的阐述。1.浮 浮脉是脉动深度的浅在象,它是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浅浮于外者,故谓之浮,属于太过的一种脉。凡是脉太过,均主有余的一类病。所谓有余,包括邪气盛实之有余,或病势进展的有余,或机能亢盛之有余等内容(以下仿此不另说明)。今浮脉既属脉动浮浅向外的有余,为阳气亢进于体表的象征,病邪由于阳气之亢拒于外,只能发为在表的病,所以浮脉主表;热盛者气为之张,所以浮脉亦有时主热;津血虚于内,阳气浮于外,此浮由于内在津血之虚(伤津亡血),所以浮脉有时亦主虚。2.沉 沉脉是脉动深度的潜在象,它是脉动的位置较平脉深沉于内者,故谓之沉,属于不及的一种脉。凡是脉不及,大都主机体机能的障碍或沉衰(以下仿此不另说明)。今沉脉既属脉动沉潜在里的不足,为阳气受阻于里之形象,故沉脉主里;然阳气虚衰,脉亦沉陷不振,故脉沉亦主虚、主寒;阳气不振,则水留不行,寒水过盛,亦足致阳气沉衰,故沉脉有时亦主水。3.数 数是脉动速率的太过脉。若于定时内,脉动的次数较平脉为多者,即谓为数。心主血脉,脉动发于心,心受盛热刺激加速其运动,故数脉主热;热盛则阴液为伤,阴液虚衰,亦恒促使发热,久病脉数,多属虚损,故数脉亦有时主虚。4.迟 迟为脉动速率的不及脉。若于定时内,脉动次数较平脉少者,即谓为迟。体内热能衰减,影响心脏跳动迟缓,故迟脉主寒;血循环减退,机体营养不足,故迟脉亦主营气不足;病实于里达至相当程度,亦足使血行为阻而脉现迟,故迟脉有时亦主里实。5.实 实为脉动力量的太过脉。因其按之脉动较平脉实而有力,故谓为实。为邪气既盛而正气抗拒亦力之象,故主实证。6.虚 虚为脉动力量的不及脉。因其按之脉动较平脉虚而无力,故谓为虚。为人已虚、正气抗邪力衰之象,故主虚证。7.结 结为脉动节律上有间歇的脉象。若脉动时一止,而止即复来,则谓为结。结者,如同绳的中间有结,但前后仍相连,寓间歇时间甚暂之意,属于不及脉一类。心气虚、血少,脉乃间歇,故结脉主心虚血少;但瘀血阻碍亦恒致脉有间歇,故结脉又有时主血瘀。8.代 代亦脉动节律上有间歇的不及脉。若脉动中止,良久而始再动,则谓为代。代者,更代之意,因间歇时间较久,有似另来之脉以代前者。代亦主心虚血少,其有似结脉,但较结脉为重笃;虽亦主瘀血,但多属虚证,而不似结常主瘀血之实证。9.动 此脉来源于脉动的不匀。若脉动有似跳突(起伏形象上的表现)或摇摆(前后部位上的表现)者,即谓之动。动为脉动突出于一点的太过脉。机体受急剧的刺激,随其所受处所,应之于脉的左右上下相当的部位(此可参看后之三部九候规律),而显如豆的跳突,故动脉主惊(惊则胸腹动悸)、主疼痛。10.长 平脉上至寸而下至尺,若脉上出于寸而下出于尺者,即谓为长。长为脉管应指长度的太过脉,乃血气盈溢之象,故长脉主阳热盛;不过亦有禀赋强实而见此脉者,则不属病脉。11.短 若脉上不及寸而下不至尺者,则谓为短。短为脉管应指长度的不及脉,为气血不足之象,故主血气虚衰。然亦有禀赋素弱而见此脉者,则不属病脉。12.大 若脉管较平脉粗大者,即谓为大,大为脉管广度(粗细)的太过脉,为热盛气血鼓张之象,故主实热;然有外无内之大,为阴虚于里,虚阳外亢之象,故有时主虚。13.细(或小)若脉管较平脉细小者,则谓为细,细为脉管广度的不及脉,为血气虚少脉无以充之象,故主血气虚。14.紧 若脉体周围束裹程度较平脉紧束有力者,即谓为紧。紧为脉管约束性能(脉体周围强度)之太过脉。寒主收引,脉管聚束有力,故紧脉主寒邪盛;水性寒,故亦有时主病水;然病势紧张,而脉亦应之紧张有力,故若痛、若宿食等邪实冲逆,有时脉亦紧。15.缓 若脉体束裹程度较平脉松缓无力者,即谓为缓。缓为脉管约束性能之不及脉。正气不足则脉形缓纵,故缓脉主津血虚、营卫气伤。亡血、汗出脉常缓。16.弦 若脉体跳动较平脉弦直有力者,即谓为弦。弦为脉管绷直性能之太过脉。病位于半表半里,气血凝敛,则脉绷直而弦,故弦脉主半表半里证;寒亦能令气血凝敛,故有时弦脉亦主寒、主水;筋脉拘急,脉自弦,故弦脉亦有时主痉病。17.弱 若脉体跳动较平脉松弛无力者,即谓为弱。弱为脉管绷直性能之不及脉。气血不振则脉道弛弱,故主气血虚,或多汗亡津液。18.滑 脉内血行较平脉应指流利者,即谓为滑。滑为脉管内血行畅利之太过脉,为邪热盛实、血气奔腾之象,故主邪实热盛。然妇女妊娠健康正常者,脉亦有滑象。19.涩 脉内血行较平脉应指涩滞(往来不流利)者,即谓为涩。涩为血行虚滞之不及脉,为血气不充、涩滞难行之象,故涩脉主血少。然外为湿阻或血有瘀结,亦均足使脉涩,故亦有时主湿或主瘀。20.疾(或急) 疾为数之甚象,属太过一类的脉,故新病则主邪热剧甚。久病虚甚,见此脉难治。21.伏 伏为沉之甚象,属不及一类的脉,故主阳气沉衰,或病水(里有所结,脉亦常伏)。22.洪 洪为大而实的兼象脉,属太过脉,主邪盛大热。23.微 微为细而虚的兼象脉,属不及脉,故主正衰、气血不足。24.芤 芤为浮大但重按而虚涩的复合脉,所谓浮大中空者,属不及脉。中空,即按之动减(指脉内不充实而跳动力量不足),乃浮大其外空涩其内之象,故主血虚、虚劳。久病见此脉难治。后世脉学,有谓芤脉乃浮沉取之有脉,中取无脉;又有谓按之脉管两侧见而中间不见者,均属无稽妄言,不可信。25.革 革为芤而弦的兼象脉,属不及脉,血虚于内而脉管反弦强硬变于外之象,故主大亡血或久失精。【按】芤、革二脉,本外属太过,而内属不及,但就主病而言,乃列于不及。26.促 此脉亦来源于脉动的不匀整。促为迫或近之意,若脉动迫近于上、于外,即寸脉浮关以下沉者,则谓为促。促为脉动促击于寸上的太过脉。表不解则邪气冲击于上,脉因应之促击于寸口,故促脉主表;亦主气上冲(上实下虚多见此脉)。结胸病有时见此脉。《脉经》谓促为数中一止的脉。后世脉书虽有异议,但仍以促为数极,与经方促脉显异。促为迫上、迫外之意,实即寸浮关以下沉的脉。仲景书论促脉共4条,如:《伤寒论》第349条:“伤寒脉促,手足厥逆,可灸之。”【释】伤寒而手足厥逆,乃外邪里寒的为证,故脉应之促。寸浮以应表邪,关以下沉以应里寒。灸之即先救里而后救表之意。《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释】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今胸满即气上冲的为候,故脉应之促。虽气冲胸满,但由于下后伤腹气,芍药非腹虚所宜,故去之。《伤寒论》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释】于此明明提出脉促为表未解之应,则寸脉浮又有何疑!关以下沉.正是下利不止之应。《伤寒论》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释】结胸证,则脉象寸浮关以下沉,即促之象。今误下太阳病.脉虽促,但来结胸,又无别证,亦只表邪尚不了了而已,故谓为欲解也。基于以上所论,则促为寸浮关以下沉的脉象,不是一清二楚吗。以上诸脉象,均见于仲景书者,只就各脉重要的主病加以说明,其余者均可推而得之,故从略。兹列表总结如下(表3):表3 脉象应病(证)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