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学用经方从入门到精通 / 正文

六经提纲常读常新

太阳篇(略)

阳明篇

(一)诊断阳明病是外感病的过程中,阳亢邪热炽盛的极期阶段,其性质属于里热实证。阳明病的发病,可由他经传来,亦可从本经自病。由于化热伤津,故其典型脉症是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二)分型由于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气昌盛,所以一旦受邪发病,邪正相争剧烈,多表现为大实、大热之象。其证候主要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类。1.阳明经证伤寒表邪入里化热,虽邪热炽盛,但肠中并无燥屎阻结,称为阳明经证,又称阳明热证。其在治疗主要用清法;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药,如白虎汤类。2.阳明腑证邪热内传与肠中糟粕搏结而形成燥屎,称为阳明腑证,又称阳明实证。其治疗主要用下法,通腑泻热,攻下实邪;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如三承气汤类。

少阳篇

(一)诊断少阳病证为伤寒六经病之一,是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的证候,以口苦、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多呕、默默不欲食为主要表现。少阳病或来自太阳病,或起病即为少阳病,乃因气血衰弱,邪气内入,与正气相搏于少阳经所致。(二)分型1.少阳经证少阳经证为邪气侵入少阳经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治宜和解少阳,方用小柴胡汤。2.少阳腑证少阳腑证为邪气侵犯胆腑所表现的证候,多见呕吐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治宜和解少阳、通腑泻热,方用大柴胡汤。

三阴篇

(一)太阴病证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开始阶段。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症,就称为太阴病。太阴病是脾虚湿盛,病在脾经。外感病过程中,病邪入阴的第一阶段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功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寒湿犯胃,故呕吐;胃气呆滞,故食不下;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如表证偏重者先行解表,里证为急者先治其里。(二)少阴病证少阴病证是外感病过程中,心肾阳虚,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其主要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少阴病的形成,或来自传经之邪,或心肾阴虚,外邪直中,或汗下太过,内夺肾阴。邪犯少阴,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但就伤寒而言,阳虚的寒证占主要地位。(1)少阴寒化证: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治宜急温少阴,方用四逆汤。若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为阴盛格阳,治宜回阳救逆,方用通脉四逆汤。(2)少阴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多见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治宜滋阴清热,方用黄连阿胶汤。甚而阴液欲竭者,需急下存阴。(三)厥阴病证厥阴病证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候。治宜清上温下,以乌梅丸为代表方剂。厥阴病发厥者,当辨析其寒热以决定治法。厥阴病之厥,由阴阳气不相承接所致。如热邪传入厥阴,症见烦满消渴,舌卷囊缩,谵语便秘,手足乍温乍凉,脉沉者,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病至厥阴,则肝木失调,心包也受邪犯,相火上炎为热,心火不能下达为寒,所以见上热下寒。在正邪交争中,阳胜阴衰则热多寒少,阴胜阳衰则寒多热少,所以有厥逆胜复。病邪内陷,气血紊乱,阴阳不能顺接,所以有各种厥逆证。肝胃气逆或湿热下注或实热壅结或脾胃虚寒,所以可见吐利。厥阴病为里虚而寒热错杂之证,其[治法]上热下寒者,治宜寒热并用;厥阴寒证,宜温里寒;厥阴热证,宜清下热;厥多热少者治宜温阳,厥少热多者可自愈。本文摘自《中医临证辨治经验谈》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