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伤方剂表方名 证状 原理 治法 脉象 备考 理中丸 上吐下泻头疼 动无力不渴 中气虚土气湿寒 补中燥湿温寒 微小虚大 治中土不运法 麦门冬汤 火逆咳嗽咽喉不利上气 中气虚肺气燥逆 补中润肺降肺降胃 虚涩 治肺经金气不降法, 小建中汤 虚劳,里急腹中虚,衄,手足心烦()咽干口燥,梦中失精四肢疼痛 中虚胆逆,土木两枯,相火外泄,滞寒荣卫。 补中气降胆经相火润燥通塞 涩数或浮虚 治胆经相火不降法 当归生姜羊肉汤 寒疝腹痛胁痛,产后腹痛。 肝经寒 温润肝经 虚大或细微 治肝经木气不升法 肾气丸 虚劳消渴,小便不利,或小便过多,里急。小腹拘急。 肾气不升 补气滋肝除湿补火 两尺极微 治肾经水气不法 泻心汤 衄血,吐血 心经降气不足 降心气 两尺极微 治心经火气不降法 方名 证状 原理 治法 脉象 备考 桂枝汤 项强头痛身疼 发热汗出恶风 卫气受风所伤不能交荣,荣气郁故偏现本性而疏泄,疏泄故发热。 敛荣气以交卫气 脉浮缓 此方用芍药之理不可含糊。外感之病,非风寒入了人身作病,乃荣卫被风寒所伤,人身的荣卫自己作病。此点解决古医学复明矣。 麻黄汤 项强头痛身疼 骨节疼痛无汗恶寒。 荣气受寒所伤,不能交卫,卫气郁。故偏现本性而收敛,敛故恶寒。 泄卫气 以交荣气。 脉浮紧 麻黄汤证病在收敛偏盛,桂枝汤证病在疏泄偏盛。时令收敛则麻黄证多,时令疏泄则桂枝证多。大气寒则收敛,大气热则疏泄。 桂枝麻黄各半汤 恶寒发热无汗项强身痛数日不解 荣卫皆郁 双解荣卫 脉微弱 芍药麻黄并用。一开一合。荣卫双郁,一定之法。后人不解桂枝汤用芍药之理,一心总以为是风寒入了人身,须祛风提寒之药,冬多用些才行,于是外感病误于升散药者多矣。 四逆汤 自利腹痛。腹痛涨满而吐食不下。 火土双败 燥湿温中补火 脉沉微 三阴脏病不下利者不死。下利不愈者必死,下利乃太阴之事,脾阳不衰不惟太阴不病,即少阳(阴?)厥阴亦可不病。太阴脾土关系大矣。 附子汤 肢寒背恶寒蜷卧,但欲寐骨节痛。 水寒土败风动 温水补土息风 脉沉微细小 少阴一气,心脏与肾脏属之。心属火肾属水,土败中灭水火分离,水寒克火故少阴脏病法当温水气之寒,扶土气之衰,同时兼防木气之动,少阴多死证,火不生土,木又克土之故,方中不用甘药嫌壅滞也。 乌梅丸 厥热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痛,饥不欲食,食则吐蚘,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 水寒火热木土败中气寒。 温寒清热补中养木息风 脉虚细急数 厥阴风木,在春冬之交。微阳升动,阳根不足一动即泄,所以厥多死证也。少阴厥阴之死证非医误之过,乃木气水气应有之事。 大承气汤 胃实潮热手足汗出谵语,六七日不大便,腹满痛拒按。 燥热结实胃有燥屎 下燥屎 脉大而实 胃家阳盛全是阳盛之象。脉则大实,重按有力。当表证已罢,蒸蒸热盛之时。以调胃承气汤和其胃热,不至成大承气汤证也。调胃承气汤详见伤寒读法篇。 桃核承气汤 发狂小腹急。 膀胱热结,少腹有蓄血 下热攻血顾中达表 脉沉实。 膀胱腑证极少阴脏病寒。分见三阴。阳腑病热统属阳明。故古人以三阴与阳明对称。 小柴胡汤 寒热口苦目眩耳聋咽干胸满肋痛而兼呕烦。 少阳经病脏阴易动。 和解经气预防脏阴。 脉虚小弦数 此证常有十数日不愈者。因少阳经气居半表半里之间,既不能出表,又不能入里之故。所以非和解不可。 大柴胡汤 寒热口苦目眩耳聋而兼呕,下利胸痞而硬。 少阳经病腑热已结。 和解经气兼腑热。 脉右实左弱 此证只须认明有少阳经证,则下利系阳明热利显而易见。面上神色。是阳象无阴象亦易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