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证,是指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我控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表现为头摇动或手足微颤,重者可见头部振摇,肢体颤动不止,甚则肢节拘急,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本病又名振掉、颤振、震颤。多因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所致。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中医学的“颤证”可见于西医学中的多种锥体外系疾病所致的不随意运动病症,除帕金森病外,还可见于帕金森综合征、病毒性脑炎、肝豆状核变性、小脑病变的姿位性震颤、特发性震颤、手足徐动症、痉挛性斜颈和舞蹈症等多种病症。《内经》对本病已有认识。《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有“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之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又有“其病摇动”、“掉眩巅疾”、“掉振鼓栗”等描述,阐述了本病以肢体摇动为其主要症状,属风象,与肝、肾有关,为后世对颤证的认识奠定了基础。颤三针“颤三针”是靳瑞教授所在几十年的脑病的临床基础上所创立的,以“四神针”为主穴的一组穴位。主穴:颤三针(四神针,四关,风池)辩证加减: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三阴交痰热风动:加丰隆、中脘、阴陵泉气血不足:加血海、气海、足三里此外,据临床观察,颤证患者常伴有一些其他症状。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减取穴。如:失眠加定神针(印堂上 5 分,双侧阳白上 5 分)、手智针(劳宫,神门,内关)便秘加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焦虑抑郁加智三针(神庭、双侧本神)“颤证”属于筋病,根据需要可加筋会:阳陵泉。此外还可选用经外奇穴:消颤穴(位于少海穴下1.5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