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湖南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靳三针技术及常用处方归纳总结笔记

“靳三针”技术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技术。靳三针是根据临床上确实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处方而命名。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一、基本操作技术(一)常用针具以0.30mm×15~50mm的毫针。(二)“靳三针”组穴(请说明单侧或双侧取穴)1.心智类(1)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三针。(2)脑三针——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3)舌三针——上廉泉、廉泉左、廉泉右。(4)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5)手智针——内关、神门、劳宫。(6)足智针——涌泉穴为第一针,第三趾蹠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第二针,平第二针向外旁开一指为第三针。(7)痫三针——内关、申脉、照海。2.部位类(1)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2寸及左、右旁开1寸三针,患侧取穴。(2)手三针——合谷、曲池、外关。患侧取穴。(3)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4)眼三针——眼1(在睛明穴上1分)、眼2(在瞳孔直下,当眶下缘与眼球之间)、眼3(目正视,瞳孔直上,当眶上缘与眼球之间),患侧取穴。(5)鼻三针——迎香、鼻通(即上迎香穴: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攒竹或印堂。(6)耳三针——听宫、听会、完骨。患侧取穴(7)肩三针——肩髃穴及其左右旁开2寸。患侧取穴。(8)腰三针——肾俞、大肠俞、委中。(9)颈三针——天柱、百劳、大杼。(10)膝三针——膝眼、梁丘、血海,患侧取穴。(11)踝三针——解溪、太溪、昆仑,患侧取穴。(12)背三针——大杼、风门、肺俞。3.六腑类(1)胃三针——中脘、内关、足三里。(2)肠三针——天枢、关元、上巨虚。(3)胆三针——日月、期门、阳陵泉。4.急救类(1)闭三针——十宣、涌泉、水沟。(2)脱三针——百会、神阙、水沟。5.其他类(1)脂三针——内关、足三里、三阴交。(2)尿三针——关元、中极、三阴交。(3)阳三针——关元、气海、肾俞。(4)阴三针——关元、归来、三阴交。(5)晕痛针——四神针、印堂、太阳。(6)牙痛针——合谷、内庭、阿是穴。(7)痿三针——上肢痿:曲池、合谷、尺泽,患侧取穴。下肢痿: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患侧取穴。(三)刺法以右手拇、示、中指夹持针柄,将针垂直刺入穴位,然后将拇、示二指互相推前退后,捻动针柄,在捻转时适当用力下压,边压边捻边体会手下针感,得气即止。捻转时要求医生集中精神运用腕力和指力到针上,并注意针体垂直,不要弯曲,转动应小于90°,以免滞针。二、常见疾病的靳三针治疗(一)小儿脑性瘫痪本病临床症见小儿肢体瘫痪或手足不自主运动,智力不足,言语不清等。主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病后失调,致精血不足,脑髓不充;五脏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养,而成亏损之证,属于中医学“五迟”、“五软”、“胎弱”、“胎怯”范畴。本病诊断标准参照2004年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通过的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条件及临床分型标准进行诊断。【治则治法】醒脑开窍,益精填髓。【操作步骤】1.取穴:头针四项包括脑三针、颞三针、智三针、四神针。2.操作:同刺法,辨证加减:(1)阴急阳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阴经所过拘急,阳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阳经穴位手三针、足三里、阳陵泉等,针后动以久留。(2)阳急阴缓,在主体症状的基础上有阳经所过拘急,阴经所过相对弛缓的症状。治疗加用极泉、尺泽、内关、三阴交等阴经穴,补阴泻阳为原则。(3)阴阳俱虚,主体症状为松软无力治宜重调任督,阴阳双补。3.刺激量:在患儿能接受的情况下,以强大而集中的刺激。(二)项痹病(颈椎病)项痹病多因劳累或外力伤害,使局部气血阻滞不通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颈肩痛,颈部活动不利,可伴头晕,上肢及手指麻木、肢冷,上肢无力、沉重,持物易坠落等症状。本病根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治法治则】通经活络止痛。【操作步骤】取双侧“颈三针”;风寒湿痹型加大椎、风池、风门、肩井、外关;痰瘀阻络型加曲池、脾俞、丰隆、膈俞;气滞血瘀型加膈俞、肩髃、曲池、肩中俞、肩外俞;气血不足型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肝肾不足型加养老、肝俞、肾俞、太溪。患者取侧卧位,得气后加电针。每天1次,1周为一疗程。(三)中风病(脑梗死)中风病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仅以口僻、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多因风、火、痰、瘀等病邪上扰清窍,导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发为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1.中脏腑(1)闭证【治法治则】涤痰开窍,平肝息风。【操作步骤】取闭三针加太冲、合谷、丰隆。针刺行泻法。十二井穴、十宣穴用浅刺出血,不留针;阳闭只针不灸,阴闭可以针后加灸;太冲可透涌泉,用强刺激,行捻转泻法。每日一次,2周为一疗程。(2)脱证【治法治则】扶元固脱,回阳复脉。【操作步骤】取脱三针加关元。均用灸法。神阙、关元用隔盐灸,艾炷宜稍大,壮数以灸至肢暖、汗收、脉有力为度。水沟平补平泻。灸后可加针合谷、足三里、百会,平补平泻。针百会时,针尖向后沿皮刺入25mm,稍加捻转,使针下有紧涩感,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2周为一疗程。2.中经络【治法治则】调和经脉,疏通气血。【操作步骤】取颞三针。虚证用平补平泻法,实证用捻转泻法。用0.30mm×50mm毫针,针尖与穴位呈15°~30°角,向下沿皮平刺40mm左右,使局部产生麻胀酸感或放射至整个头部为度。风痰瘀血,闭阻脉络者加舌三针、手三针、足三针,针用泻法,可灸。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者加足三针、太溪、阳陵泉、内关;常规刺法,太冲、内关、阳陵泉用泻法,太溪用补法。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者加肠三针、大肠俞,针用泻法。气虚血瘀者加胃三针、阳三针,膈俞、血海、三阴交,行补法;关元、气海、中脘用隔姜灸或隔盐灸;加肾俞、内关、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用针刺补法。阴虚风动者加四神针、太溪、太冲,针四神针时,针尖向百会沿皮刺人25mm,平补平泻,太溪行补法,太冲用泻法。【特别提示】靳三针取头部穴位时一般选偏瘫对侧。“靳三针”技术主张对侧和患侧交替进行,可以防止机体产生耐受性,本法主要应用于中风病各期。三、禁忌症同普通针刺禁忌症。四、注意事项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需待其恢复再治疗。2.体质虚弱的患者,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用卧位。3.避开血管针刺,以防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4.皮肤之感染、溃疡、瘢痕部位,不宜针刺。5.进针时有触电感,疼痛明显或针尖触及坚硬组织时,应退针而不宜继续进针。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穴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靳三针的由来及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靳瑞教授在海南从事脑型疟研究时,当地由于气候、环境的影响,患过敏性鼻炎的病人甚多。靳老常以迎香穴位注射疗法治疗,病人大都在三次以内便能基本痊愈。为此,病人们便送给靳老“靳三针”的雅号。80年代后期,靳老集古代针灸医家的针灸处方精华,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精选出最常用的三个穴位,作为自己的常用固定处方,自此渐成体系。时逢赖新生教授师从靳老学习,他专心研究“三针”学术思想,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总结而成《三针疗法》一书,从而使“靳三针”形成一个完整的针灸治疗体系。后经靳老的数十位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共同努力,使“靳三针”疗法成为一个新的针灸学派。靳三针的取穴特点及配伍规律 常用的靳三针组穴配方共有三十九个,这些配方绝大多数是以三个穴位为一组(有的是二个穴位,左右共三个,个别4个穴位,甚至十余个穴位),它们的取穴依据各不相同,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点:1、三针为主,辩证配穴;2、力专效宏,取穴简捷;3、分类主治,配穴有度;4共性定式,相互为用。 靳老根据中医理论,在针灸组穴配方中,十分强调取穴的主次,因此,靳三针的组学配方有如下几个规律:1、根据病灶局部组学配方;2、根据藏府辩证组穴配方;3、根据经脉循行组穴配方;4、根据腧穴的协同功能组穴。靳三针常用的处方及功能:1、益智清神类 ①智三针 穴位组成:神庭、本神,主治:小儿智力低下、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血管性痴呆、健忘、神经衰弱、前头痛。②四神针穴位组成:前顶、后顶、络却(双),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失眠、癫痫、脱肛。③脑三针穴位组成:脑户、脑空,主治:共济失调(脑瘫)、智力低下、肢体活动障碍、帕金森氏综合征、视觉障碍等。④颞三针穴位组成:颞I针、颞II针、颞III针;部位:颞I针:耳尖直上入发际二寸处,颞II针:以颞I针为中点,向其同一水平线前旁开一寸为本穴,颞III针:以颞I针为中点,向其同一水平线后旁开一寸为本穴。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病、脑萎缩、老年痴呆、面部感觉障碍。⑤晕痛针穴位组成:四神针、太阳、印堂,主治:美尼尔氏综合征、头晕、头痛。⑥痫三针穴位组成:内关、申脉、照海,主治:癫痫、足内翻、足外翻。⑦手智针穴位组成:内关、神门、劳宫,主治:弱智儿童、多动症(多动少静)、癫痫、失眠。⑧足智针穴位组成:涌泉、泉中、泉中内(第三趾跖关节横纹至足跟后缘连线中点为泉中穴,平泉中穴向内旁开一指为泉中内),主治:儿童自闭症、智力低下(多静少动,哑不能言)。⑨定神针穴位组成:定神I、定神II、定神III,部位:定神I:印堂上0.5寸,定神II、定神III:两目平视,目瞳孔直上,眉毛上1.5寸,主治:智力低下(注意力不集中)、视力减弱、眼球颤动、健忘、多动、失眠等。2、急救类①闭三针穴位组成:水沟、涌泉、十宣,主治:神志昏迷、意识不清、口禁不开等急症。②脱三针穴位组成:百会、神阙、水沟,主治:各种虚脱病症3、肢体类①手三针 穴位组成:曲池、外关、合谷,主治:上肢瘫痪、上肢感觉异常、外感发热。②足三针 穴位组成: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主治:下肢瘫痪及感觉障碍。③肩三针 穴位组成:肩I针、肩II针、肩III针,部位:肩I针:即肩髃穴,肩II针:在肩髃穴同水平前方2寸,肩III针:在肩髃穴同水平后方2寸,主治:肩周炎、肩关节炎、上肢瘫痪、肩不举。④颈三针 穴位组成:天柱、百劳、大杼,主治:颈椎病、颈项强痛。⑤腰三针 穴位组成:肾俞、大肠俞、委中,主治:腰痛、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损、性功能障碍、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⑥膝三针 穴位组成:梁丘、血海、膝眼,主治:膝关节疼痛、肿胀或无力。⑦踝三针 穴位组成:解膝、太溪、昆仑,主治: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足跟痛。⑧坐骨针 穴位组成:环跳、委中、昆仑,主治:坐骨神经痛、下肢萎痹瘫痪等。⑨痿三针 穴位组成:上痿三针:合谷、曲池、尺泽,下痿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溪,主治:四肢肌肉萎缩、截瘫、瘫痪。⑩面三针 穴位组成:翳风、地仓透颊车、合谷,主治:面神经麻痹。面肌针 穴位组成:下眼睑阿是穴(又叫天应穴)、四白、口禾髎、地仓,主治:面肌痉挛。叉三针 穴位组成:太阳、下关、阿是穴,主治:三叉神经痛。4、五官类①舌三针 穴位组成:上廉泉、廉泉左、廉泉右,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暴喑、吞咽困难、流涎。②眼三针 穴位组成:眼I、眼II、眼III,部位:眼I即睛明穴,眼II即承泣穴,眼III:目外眦旁0.1寸,上0.1寸处,当眶内缘与眼球之间,主治:视神经萎缩、视网膜炎、色盲、近视、远视、斜视、弱视、视黄斑变性、早期青光眼、白内障等。③鼻三针 穴位组成: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主治: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衄。④耳三针 穴位组成:听宫、听会、完骨,主治:耳聋、耳鸣。5、藏府类①胃三针 穴位组成:中脘、内关、足三里,主治:胃脘痛、胃炎、胃溃疡、消化不良。②肠三针 穴位组成:天枢、关元、上巨虚,主治:腹痛、肠炎、痢疾、便秘。③胆三针 穴位组成:日月、期门、阳陵泉,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等胆道疾病、黄疸、胁痛。④背三针 穴位组成:大杼、风门、肺俞,主治:哮喘、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肺系疾病、胸背痛。⑤尿三针 穴位组成:关元、中级、三阴交,主治:泌尿疾病、腹痛。⑥阴三针 穴位组成:关元、归来、三阴交,主治: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⑦阳三针 穴位组成:关元、气海、肾俞,主治:阳痿、遗精、不育。6、其他类①脂三针 穴位组成:内关、足三里、三阴交,主治:胆固醇增高、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中风后遗症。②突三针 穴位组成:天突、水突、扶突,主治: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囊肿、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低下。③乳三针 穴位组成:乳根、膻中、肩井,主治:乳腺增生、乳汁不足、乳痈。④褐三针 穴位组成:颧髎、下关、太阳,主治:面部雀斑、面部粉刺、黑褐斑。⑤肥三针 穴位组成:带脉、中脘、足三里,主治:肥胖症。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