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是中老年人的高危疾病,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在我国发病率极高。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部分中风的病人都可以保全生命,不过很多人也会留下中风后遗症,那么就不得不进行康复治疗,而一代中医针灸名家靳瑞总结的“靳三针”对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有帮助。事实上,大家对于“靳三针”或多或少都听过,不过多数人都不知道其真正的来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教授庄礼兴介绍,“靳三针”疗法由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著名针灸专家靳瑞教授创治,属于岭南针灸新学派。据了解,“靳三针”疗法的组穴特点是针对某个病症,将三个有协同作用的穴位组合使用,这也是“三针”名字最初的由来。“靳老上世纪70年代在海南时,用针灸印堂穴、迎香穴、上迎香三个穴位的方法治好了很多人的过敏性鼻炎,因此有了‘鼻三针’的说法。后来他便把临床上最常用,配穴较为固定,而且临床上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的处方名,如位于手上的曲池、合谷、外关,他就将之称为‘手三针’;位于足上的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便成了‘足三针’。久而久之,处方慢慢多了,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靳三针’配方。这种穴位方突破了传统的单穴或双穴组方,以一穴为主,二穴为次,取三穴而达到力专效宏的特点。”庄礼兴说。中风病人在病情稳定,且神智恢复清醒后就可开始康复训练,用“靳三针”进行针灸康复也是其中一种康复手段。庄礼兴介绍,中风针灸康复最重要的三针是“颞三针”,在患者病灶侧取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不过没有传统具体的穴位名称,并根据中风的不同分期和不同的病症进行不同的取穴。迟缓性偏瘫(俗称“软瘫”) 可以分别在病患侧的手、足扎“手三针”(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和“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痉挛性偏瘫(俗称“硬瘫”) 手部痉挛的扎“手挛三针”(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足部僵硬,走路困难的,扎“足挛三针”(鼠溪穴、阴陵泉、三阴交)。如果患者有说话不利、流口水、吞咽困难的,扎“舌下三针”(上廉泉、左廉泉、右廉泉)。此外,还有针对不同部位症状的“口三针”“腕三针”“踝三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