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暖减衣、天凉加衣是最自然不过了,而中国自古以来却流传着“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劝人们早春刚回暖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初秋刚降温时也不要忙于增添衣服。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古人强调“春捂”?它的科学性何在?又该如何把握“捂”的尺度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得从中国古代的阴阳哲学说起。古人从纷繁复杂的事物和现象中总结抽象出阴阳的概念。阴与阳相互对立,如天与地、日与月、水与火、寒与热。二者又相互依存,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如没有寒就没有热,寒极生热,热极生寒。一年四季的寒暑更迭就是阴阳相互对立和消长转化的结果。冬天寒冷,阴气最盛;夏天酷热,阳气最隆。春季乍暖还寒,是由严寒向酷暑过渡的时节,它处于阴消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阶段。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有些地区一天之内天气都会有急剧的变化。早晨微风和煦、中午日高人渴,到了傍晚又寒流突至,冷气逼人。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受春夏秋冬循环变化的影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体内形成了一种十分有效的生理性保暖和散热机制。冬天寒冷,其性收引,人的表皮汗腺和毛孔都呈闭锁状态,使阳气(热量)不得外越,保持身体温暖。早春时节,天气渐暖,毛孔也逐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皮肤开始活跃了,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使人有“春寒冻人透心凉”的感觉。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地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很容易使人着凉感冒或诱发其他疾病,因此春天“宜捂”。“春捂”的道理虽如此,但“捂”一直是个笼统的概念。邱处机在《摄生消息论》中告诫:“春阳初升,万物发萌,正、二月间乍寒乍热……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以暴去。”这段话告诉我们“春捂”并不是一直穿着厚衣服,而是不能一下子从棉衣过渡到单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要多备几件夹衣,逐渐减少衣服的厚度。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又对“捂”的时间做了比较具体的说明。对于现代人的养生保健,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随着医疗气象学的兴起,我们应该对“春捂”有更科学、更具体的理解,下面这些数字,也许会加深你对“春捂”的认识。24—48小时 医疗气象学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与冷空气南下和降温持续的时间密切相关。比如感冒、消化不良,在冷空气到来之前便捷足先登。而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风等,在冷空气过境时也会骤然增加。因此,捂的最佳时机,应该在气象台预报的冷空气到来之前24~48小时,再晚便是雨后送伞了。15℃、8℃ 研究表明,对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15℃可以视为捂与不捂的临界温度。也就是说,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但许多地区春日气温并不稳定,面对“孩儿脸”似的春天,我们要随天气变化加减衣服。现在认为,日夜温差大于8℃便是加衣的信号。7天 捂着的衣衫,随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而减得太快,就可能“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医学家发现,对于体弱者,气温回升后再捂7天左右才能适应,减得过快又可能冻出病来。当然,如果“捂”过了头,则容易诱发中暑,过犹不及。“春捂”捂哪里也是有讲究的。地为阴,其性寒,寒从脚上生,捂的重点便是腿和脚。古代养生家因此主张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曹庭栋《老老恒言》也说:“春冰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遗憾的是,在乍暖还寒的春天,许多人为了行动方便,很早就换上单鞋,年轻的女士则穿起了丝袜和裙装,这对身体是十分不利的,日久会导致痛经、月经不调甚至不孕。除脚和腿外,腹部(特别是肚脐)和上背部也是寒邪容易侵袭人体的部位,春季也应当多捂一捂。春天刚刚来临,也许北国的春天并没南方那么诗意盎然,你看老舍这样写北方的春:“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来源于“边走边读叹天下”微信号“料峭春风吹酒醒”、“冷露无声湿桂花”,早春与初秋,一个催促着烈日炎炎的夏,一个召唤着寒风凛凛的冬,都透着明显的季节变迁的痕迹,此时的养生因此变得尤为重要。谚语“春捂秋冻”被祖辈们口口相传,让我们一边践行一边体悟,平安地走过一个又一个春秋。作者:白兴华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