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小儿遗尿
艾灸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艾灸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什么是艾灸?
艾灸是用艾绒做成大小不同的艾柱或艾条,在穴位上(或疼痛部位)烧灼,熏灸的一种治疗方法。借灸火的温和热力,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的目的。《医学入门》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由于其安全性高、无毒副作用、能够养生保健,因此流传很广,易为小孩所接受。 近年来,艾灸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日渐广泛,尤其适用于治疗小儿遗尿。
什么是小儿遗尿?
小儿遗尿是指三岁以上的小儿睡眠中不自主的排尿,俗称尿床。尿床在医学上称为“夜遗症”、“夜遗尿”。如每周二次以上并持续6个月,医学上就称为“遗尿症”。
一小儿遗尿如何治疗?
一般治疗
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和卫生习惯,避免过劳,掌握尿床时间和规律,夜间用闹钟唤醒患儿起床排尿1~2次。白天睡1~2小时,避免过度兴奋或剧烈运动,以防夜间睡眠过深。晚饭后避免饮水,睡觉前排空膀胱内的尿液,可减少尿床的次数。在整个疗程中,要树立信心。逐渐纠正患儿害羞、焦虑、恐惧心理及畏缩情绪。照顾到孩子的自尊心,多劝慰鼓励,少斥责、惩罚,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艾灸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乃“纯阳”之体,病理上易虚、易寒、易热,艾灸适用于小儿体质偏于虚寒者。小儿遗尿多由先天肾气不足,下元虚冷所致。另外,由于各种疾病引起的脾肺虚损,气虚下陷,也可以出现遗尿症。其病理主要与肾和膀胱有关,治疗原则上以培元补肾为主。由于艾叶性温热,善走窜,能够通过在体表穴位的熏灼燃烧,通过穴位一经脉一脏腑的传导,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对治疗小儿遗尿疗效十分确切。
二分型论治:
肾气不足,下元虚寒型:
这类型的儿童多表现为面色苍白,智力迟钝,喜暖怕冷,四肢偏凉,小便次数频,量多,色淡,舌质淡,苔薄白。治法:温补肾气,固涩下元。操作:用艾条灸关元、中极、肾俞(双),采用温和灸法,每个穴位灸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脾肺气虚型
这类型的儿童多表现为疲倦乏力,不爱说话,活动后汗出量多或入睡后出汗,形体消瘦,面色偏黄,不润泽,不爱吃饭,大便量多,质稀,夹有不消化食物,舌苔薄白。 治法:补益脾肺,固涩下元 操作:用艾条灸关元、足三里(双), 肺俞(双),三阴交(双),采用温和灸法,每个穴位灸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关元为任脉之经穴,小肠之募穴,配合中极灸之除能治疗遗尿等病证外,亦具有防病保健和强壮的作用。三阴交是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为足之三阴经交汇点,其主治生殖、泌尿系统等多种病证,灸之治疗遗尿功效尤佳。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灸之除能治疗小儿遗尿等多种病证外,尚有防病保建和强壮的作用。肾俞,肺俞均为膀胱经背俞穴,灸之能补益肺肾
三艾灸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3.凡属实热症,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颜面部,大血管处不宜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