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艾灸灸疗师资格培训 / 正文

艾灸临床选穴配穴的终极方法经验宝典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篇文章之前,潇湘君先说几句。中华再崛起,艾灸正复兴,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艾灸的好,重新捡拾起祖宗沿用了几千年的艾灸方法来治疗疾病。但是,太多人连最基础的艾灸知识都不懂,比如艾灸的穴位,艾灸到底该灸哪里。其实,在很多书籍中,不管古今,都有讲到艾灸的配穴,都有罗列相关穴位。是的,正如下文所讲,是在罗列穴位,不罗列穴位,还能怎么做呢,唯有此“华山一条道”。罗列穴位,是告诉你一个定位,八九不离十的位置,至于具体的位置,还得自己找。怎么找?在穴位周边寻找有灸感的点。关于这一点,建议灸友去买一本《热敏灸实用读本》,该书讲的很透彻。艾灸选穴,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我看过不少的文章,谈艾灸选穴时,多止于罗列穴位。对于为什么要这么选穴,以及施灸时需要注意“以穴位为粗定位,探查有灸感的点以细定位”,而不是对着穴位烤,多未谈及。不揣浅陋,我想谈谈这个问题,供大家参考。艾灸选穴,思路和经验都很重要。临证施治前,选穴的思路要开阔;施灸之后,多多总结,或许就有一些可以推广的经验。思路篇思路篇,内容有五,分列如下:1.从调神思考艾灸的极致是调神。从调神的角度去思考怎么选穴施灸,才能说抓住了根本。把握这个根本,并不难,其要点,只在于:以被灸者强烈想被灸的地方为首选。其余的选穴方法,都要服务于这一点。换言之,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灸师,四诊合参后选出来的穴位,也不及被灸者的本神“选”出来的地方,来得准确,来得见效神速。灸师要时刻谨记这一点,因为当被灸者开始能够觉察到自己强烈想被灸的地方时,往往是其元神恢复工作效率的表现。此时,灸师别太多自己的想法,尽管无为,尽管相信被灸者,效果常很喜人。2.从阴阳思考阴阳是总纲,只要有相对的事物存在,就可以分出阴阳。譬如相对于血(为阴),气为阳;背腰为阳,胸腹为阴;变动不居为阳,固定不动为阴,等等。顺着阴阳的思路,第一条启示是阴病常可局部取穴。这里的阴病,指的便是病位相对而言固定不动的病。譬如刚扭伤的脚踝,病位在脚踝,不会跑到膝盖,可以局部探查有灸感的点施灸。又如常年胃痛,病位在胃,按揉不散,可以在胃区探查有灸感的点施灸。(具体脏腑疾病,如何局部取穴,见下方第5条;而病位变动不居,偏气分的病,如何取穴施灸,见下方第4条。)这种思路的第二条启示是灸虚不灸实。实是邪气实,虚为正气虚,相对虚的地方,比较容易灸进去。譬如胃痛,正面的中脘附近灸不进去,可以试试在后面的脊中穴附近探查有灸感的点,往往都能很快让艾热透到胃部,气至病所。又如腰间盘突出而痛,在肚脐附近探查施灸,也很容易让艾热透到腰部。3.从三焦思考三焦,历来说法不一。此处讲的三焦的思路,属于我个人的看法:膈肌以上为上焦,齐肚脐中线往下为下焦,而齐肚脐中线往上,到膈肌以下,为中焦。我的体会是:取不同部位施灸,对人体气机的影响不太一样。总的来说,灸下焦,偏于补;灸中焦,偏于调理上下气机;灸上焦,偏于宣发输布,散气和降气的力道强一些。譬如很多人心下有硬结,此处相对而言是实证,直接对着灸,往往灸不进去,感到被灸处烫。此时如果取下焦穴位施灸,可灸进去,而对于疏散心下硬结,见效较慢,远不如取上焦穴位施灸来得见效快。如灸膻中,或天突等,不拘泥于穴位,而要点在于灸上焦部位有灸感的点,利用上焦宣散之力,降心下硬结化掉。又如人气不足时,容易感到累;而肺的输布力道不足时,也容易感到累。如果是气不足,多取下焦穴位施灸,如灸关元,增强人体精化气的功能,气足则不容易累。而肺气不宣,则需要取上焦穴位施灸,如灸身柱,或灸膻中,让气能畅达全身,人也不容易累。下焦偏补,多适用于中老年人,对小孩子往往不太合适。很多书上都提到,三十岁后方可灸足三里,我看现代人耗散得很厉害,二十多岁足三里便可灸的,不在少数。至于孩子,多数不需要用到肚脐以下穴位;8岁以下的孩子,甚至灸身柱和肚脐这两个穴位,便足以应付大多数疾病。4.从四肢思考此处四肢代表着十二正经,是从经络的角度去思考,怎样选穴施灸。循经取穴法,其依据在于:经气所过,主治所及。譬如足阳明胃经从头走足,而经过心脏投影区,因而心脏病调理,一开始可以取胃经上的穴位施灸。又如牙疼,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因而牙疼局部取穴(如颊车穴)施灸无效时,可以训着胃经按压,在胸部找到痛点施灸。甚至在足三里处施灸,也可治牙疼。有几种情况,可以用到循经取穴法:譬如通过艾灸调理心脏病,排除禁忌症,一开始要先循经取穴,可选内关、神门,或足三里、太溪等肘膝以下穴位施灸。这种情况,是一定要先末端取穴,循经取穴。又如痛经,而自灸关元时没灸感,周围没人可以帮忙灸腰部(体现了辨阴阳的选穴思路),可以循着肝经找有灸感的点,如在阴包穴附近,常可找到有灸感的点,并且灸时,很快便艾热传到小腹,痛经缓解。这种情况,循经取穴,灸感和气至病所的发生,比局部取穴还快,多可采用循经取穴。5.从五脏思考五脏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的调理上。脏腑疾病,多取任督二脉上穴位。任督二脉上,大致的分区为:身柱一带,与华盖一带,为肺区;神道一带,与膻中一带,为心区。至阳一带,调理肝胆;脊中一带,调理脾胃。中脘下气,肝胆脾胃,皆可用之。命门与关元,皆补元气。腰阳关主腰腿,八髎主治生殖系统疾病。也就是说,任督二脉,自上而下,依次是肺、心、肝、脾和肾区。特别地,后背的身柱到至阳一带,为人身的太阳,周楣声先生特别将其名为“阳光普照区”——“阳光普照,四末可达”,“阳光普照区”对慢性病的调理至关重要,并且,灸此处,艾热能抵达四肢末梢,周身都能到。从五脏的思路出发,首先要辨明病在哪一脏。譬如全身多处囊肿,“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重点要灸脾区。又如巅顶头痛,而不想剃掉头发灸百会,辨证发现巅顶头痛,是肝经之病,重点要灸肝区。经验篇从古到今,不停运用艾灸治病的人很多,他们将经验总结出来,或著于书,或写成文,或口头传授,都在不停丰富艾灸治病的经验。根据不同来源,大约可分成:来自古籍,来自师传,以及自己临床得来的经验。古籍读古医书,谈到艾灸,需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古人所言灸法,多是直接灸;艾条的发明和推广使用,不过大约一百年的历史。不明这一点,尽信古书,难免迂腐。譬如点燃艾绒的方式,古人很讲究:最优的是“取太阳之火,其次用线香火”,其余如蜡烛火等,都有隐患。脑补一下,你皮肤上搁一小戳艾绒,拿根蜡烛给你点燃艾绒,蜡滴下来会有灼痛的嘛,肯定不如线香点燃艾绒来得安全。而用这个经验,移到点燃艾条上,却不太合适。建议使用蜡烛点燃艾条,更多的还是在安全的考虑上。另外,古籍所记载的经验,所谓“特效穴”,如阴郄治盗汗,我们不仅要博学强记,知道这些经验,更需要多提几个“为什么”,问问这些特效穴起效的原理是什么。譬如阴郄治盗汗,背后是汗为心液,起效的根本还是在于补足心气。明白背后的道理,在灸“特效穴”不灵时,方不至于慌张无措。说到底,灸法无古今,其起效的根本在于“气至而有效”。“气至而有效”,其中便包含了气至病所,却不限于气至病所。古今灸法的异同,表现形式是一个直接灸,另一个艾条悬灸,而其根子上,都是“气至而有效”。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切莫以为我们又发明了什么新方法,并引为自得。师传师传来源有二,一为业师,一为戒师。古语有“入门领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其中在入门时,告诉学生门在哪里、路往何方,为业师。业师多慈悲,谆谆教诲——古时候,多耳提面命,网络时代,即使是微信及时回复,寥寥数语,也是及时指正、慈悲引路。入门之后,能走多远,多靠自修——也不全是自修,还得仰仗很多戒师。学灸的戒师,刚开始都是亲友吧,慢慢地,病人会增加。病人就是自己的老师,你没学到家、没练到家,给病人一灸,疗效就不明显,就像犯了戒,得挨板子一样,没灸好,轻则遭冷眼,或冷言冷语,别泄气,别生气,要多耐心,听听被灸者什么感觉,多琢磨灸了为什么病没好——灸好病人,自己的灸艺也开始有所成了。自己的经验练拳时,老师说过好几次:跟老师学的都是死招,自己打出来的才是活招。用灸也是如此,不管是书上写的,还是老师教的,不能融会贯通、化为己用,临证施灸时,往往容易底气不足,遇到问题,还容易自我怀疑——“是不是把ta灸坏了”,是很多艾灸初学者常自己犯嘀咕的问题。而随着练习量的增加,对灸法的领悟逐渐加深,积累下来的成功医案慢慢增多,此时再归纳总结,得出来的一两点心得,往往都是临证时的绝招啊。以后再遇到类似的病案,用灸施治,得心应手。交流篇成长的路上,离不开积累:既有苦读古籍的积累,也有跟师学习的过程,最后是自己临证实践,跟病人学习,逐渐掌握灸法。实践得来,很多经验,如果不善加总结,往往就此丢失,非常可惜。尤其学灸的头一年,最后做到每个医案都总结,并且记录下来。可以寥寥数语,也可以多写一些自己的思路,对方的感觉,灸后第二天的反馈等等。记录的过程,既是总结的过程,也是提高的过程——特别是刚开始,对于施灸选穴和气至病所等问题还不是很明白时,多思考、多记录,提高得尤其快。积累多了,还可以发布出来,跟同好者交流。毕竟人身广大,病很复杂,一个人穷尽一生,能遇到的典型案例,总是有限。需要很多很多人,都愿意去学习,去实践,并且总结下来,愿意发出来,分享彼此的经验,最后会发现各自的水平都提高了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