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是我国传统技法之一,在中医学最古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早有记述,使用至今已逾上千年历史。刮痧症状·痧的颜色:深红色:热症 鲜红色:阳虚火旺乌红色:真带 黑:寒症紫色:湿疹 淡青发紫块:气虚血瘀青紫色:内寒重 紫黑而暗:血瘀发寒紫红色:湿热 大面积温紫:心寒痧入骨的程度:小点状:毒素堆积在表皮中点状:入骨于毒素较深大点状:入骨于骨髓较深部位分析:颈椎:落枕、咽喉炎、颈椎病变大椎:全身气血运行不畅脊椎:睡眠质量偏差右肩颈:劳累过度左肩颈:用脑过度左天宗:胆囊病变,胆汁粘稠右天宗:环跳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小气泡代表轻度的经络不通肩颈部位出现紫红色的痧属于肩周炎肩夹缝有痧属于淋巴排毒不畅痧症辨别:后背心肺区:感冒胸闷,胸通,心肺机能弱,多吃(杏仁、蜂蜜、梨)肝木区:长期疲劳,睡眠不足,严重的会出现肝硬化,多吃(红色、青色食物)脾胃区:消化不良,胃肠胀气,胃酸过多,腰痛,多吃(黄色食物,如小米、黄豆、玉米、南瓜)肾水区:膀胱炎,口味重,腰酸,易水肿臀部坐骨区:月经失调,子宫机能偏弱,痛经,妇科疾病,更年期障碍症,坐骨神经通双侧肩区:长期肩膀酸痛,头痛,落枕,手脚酸痛,严重者视力衰弱肩胛手足区:手脚发麻,膝盖酸痛,卵巢机能差,四肢肿胀痧症的状态:鲜红色的点状代表病程轻在表皮。青紫,暗红斑浅密集代表病程长,病程重,毒在肌肤,骨髓。【1】躺下看大椎:大,特别突出,就是严重性的变形。【2】感觉身体温度:凉,说明体寒重,热的话还可以。【3】点按颈椎,并按肩颈:如果点穴疼或酸,说明是肩周炎,如推肩颈不通,则是经络堵塞【4】点肩井,天宗,肩夹骨缝:点完后是否有酸、麻、胀、痛、无力、平时手脚冰凉。说明肩部有问题。【5】推膀胱经:分三段。肺、胃、妇科。 肺推完颜色深红,说明体内有火。胃区颜色发暗或发红,说明胃寒或胃热。 妇科部位有痧粒,说明妇科有问题,如宫寒、疼痛、腰酸背痛。【6】点腰部穴位:如酸、胀、痛。说明有腰肌劳损,如搓腰部后还凉,说明体内寒气重,可知是宫寒。【7】整体推背:如背上很凉,肩夹骨处很酸困,则的体内太寒,毒素太多,建议用刮痧或拔罐来治疗病痛,如果不治疗的话,会使体内寒气更重,毒素要不能顺利的自身排出,则会有颈椎病(头晕目眩、头脑缺氧、肢体麻木、整个身体无力,最后导致免疫力下降,再严重就无法正常工作。如配合治疗则身体可通过按摩,加速血液循环,把毒素通过淋巴排毒,也可改善颈椎病及肩周炎,有效改善病痛,增强免疫力)。【8】刮痧“刮肩颈”:如痧粒较粗、多,且颜色黑红,起泡就说明毒素太重,血液循环太慢,淋巴排毒功能降低,肩夹骨如颜色黑红或起泡,说明有肩周炎,应立即治疗,否则严重的话,胳膊会麻木,无感觉,不能灵活运动,影响工作。刮膀胱经,肺区颜色黑红或起泡说明有嗓子发炎,体内炎症较大,建议多喝温水,否则会引起扁桃体发炎或妇科问题,胃区颜色黑红或起泡说明胃寒或胃干火旺。脊椎如刮完后,可立即看出是否脊椎变形。如脊椎变形必须立即治疗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灵台 至阳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肩中俞 肩外俞 附分 肩井 天髎 曲垣 秉风 天宗 臑俞 肩贞 大杼 风门 肺俞 厥阴俞 心俞 督俞 膈俞 肝俞 胆俞 脾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气海俞 大肠俞 关元俞 小肠俞 膀胱俞 上髎 次髎 中髎 下髎 腰俞 会阳 长强 魄户 膏肓 神堂 膈关 魂门 阳纲 意舍 胃仓 肓门 志室 胞肓 秩边 白环俞
感冒是一种外感风邪或时行病毒所引起的发热性疾病,感冒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为多,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现代医学称之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喉肿痛、脉浮。由于外感病邪不同,中医认为感冒有风寒、风热和暑湿之分。 下面就聊聊关于感冒这三种类型,用特种刮痧怎么调理。 风寒感冒 症状: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流清涕、痰稀白、口不渴、舌苔薄白为主要症状。 治法:项丛刮、项三带、肩胛环、膻中刮、风池、大椎、足三里 运板技巧: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首刮项三带,以泻法刮之,因为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肩井处可加拔罐;大椎处也需要加强大,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以出痧为度。
再刮项丛刮,以平补平泻手法刮拭,风池穴需要加强。
接着刮肩胛环重点肺俞、肩胛部。
然后膻中刮,手法要轻柔;最后刮拭足三里,刮拭面尽量拉长。 风热感冒 症状:以恶寒轻、发热重、头痛、有汗、流浊涕、痰黄稠、口渴、舌苔薄黄为主要症状。 治法:项丛刮、项三带、肩胛环、风池、风府、大椎、合谷、曲池、尺泽、外关、足三里 运板技巧: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项丛刮,以平补平泻手法刮拭,风池穴和风府穴需要加强。
再刮项三带,以泻法刮之,因为肩部肌肉丰富,用力宜重,肩井处可加拔罐;大椎处也需要加强大,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以出痧为度。
然后刮肩胛环,以纵五带为重点刮拭,第一带督脉宜轻刮之,余用泻法,在肺俞、肩胛骨内侧缘加强。 最后刮拭上肢曲池、尺泽、外关、合谷,结束时刮足三里。 四肢部穴位要求刮拭面尽量拉长,可于合谷,足三里处行点、按、揉复合性手法,以加强疗效。 暑湿感冒 症状:多见于夏季,感受当令暑邪,暑多夹湿,暑湿并重,以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头痛、头胀、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为主要症状。
治法:肩胛环、膻中刮、三脘刮、尺泽、合谷、中脘、足三里、支沟、膻中 运板技巧: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肩胛环,以纵五带为重点刮拭,第一带督脉宜轻刮之,余用泻法。
再刮膻中刮,手法要轻柔。
然后刮三脘刮的中脘,接着是上肢内侧的尺泽,上肢外侧支沟和合谷,最后刮拭足三里。 四肢部穴位要求刮拭面尽量拉长,可于合谷,足三里处行点、按、揉复合性手法,以加强疗效。 如果咽喉疼痛可考虑在少商、大椎放痧。 体温超过39℃有高热 特种刮痧配穴:项三带、肩胛环、肘窝刮、曲池、合谷、委中三带
在需刮痧部位先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项三带,以大椎,肩井为重点出痧后配合拔罐,可加速退热。
然后刮肩胛环,肩胛环具有解表清热,宣阳和阴,清肺止咳,补虚益损,镇静安神之功。肩胛环以纵五带为重点刮拭,第一带督脉宜轻刮之,余用泻法,视痧痕配以拔罐。
肘窝刮,以泻法刮之,令其出痧。
![](http://https://www.xuezhenjiu.cc//aijiu/wp-content/uploads/2024/08/0744a57d6c95fda572b1d1d18f64797c.jpg)
委中三带以泻法刮之,令其出痧酌情拔罐,其退热效果迅速。 最后刮曲池,合谷穴,刮拭面尽量拉长。 刮痧虽然简单易行,但其中也有很多禁忌。王虹教授为大家讲授刮痧的注意事项。 中医刮痧,源于我国旧石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盛行。它以中医理论特别是经络理论为基础,利用表面光滑的器具(如牛角、玉石等),配以一定的介质(水、油、膏等),在人体皮肤表面特定部位,如经络、穴位、疾病反应点等进行反复刮拭,直至刮出痧疹,以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经通络和防治疾病的目的。 现代医学已证实,刮痧具有镇痛作用,可用于治疗头痛、风湿痛、胃痛等疼痛性疾病;能增强局部和全身血液、淋巴液的循环,促进全身的新陈代谢;还具有强心发汗,增强免疫和养颜美容,防止皮肤老化等作用。刮痧疗法虽有防治疾病的作用,但当患有重大疾患时,还是要前往医院进行综合检查后再对症治疗。 首先,刮痧者要知晓经络在体表的循行分布,依经脉分布规律进行刮拭,并据病情选择刮拭的部位及确定被刮拭者的体位,初次刮痧者一般选择卧位。要对器具、操作者的双手和被刮拭的部位进行消毒(75%酒精),再在刮拭部位上涂上一层介质,如水、刮痧油、婴儿油、橄榄油等。 其次,刮痧时,操作者手持刮板与刮拭部位的皮肤呈45度角,灵活地利用腕力、臂力进行刮拭,用力均匀适中,以病人的耐受力为度。刮痧顺序一般以头部、颈部、背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为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单方向刮拭,切忌来回刮拭,刮好一部位(经络),再刮另一部位(经络);刮拭的速度自然平稳,刮至局部出现痧点或微紫红斑块为止。不可强求出痧量的多少,切忌盲目追求出痧的程度,避免机械作用下的皮下出血。 再次,刮痧板的使用也分为多种情况,通常治疗疾病时多选用刮板薄面刮拭皮肤;以保健为目的时多用刮板的厚面;而关节附近穴位和需要点按的穴位则多用棱角处;手指、足趾、脊柱等部位可用凸曲面部位可用凹口部分进行刮拭。 随着现代传媒对刮痧疗法的介绍,越来越多的百姓接受并亲自实践它,在这里提醒大家在日常的刮痧操作中,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注意保暖,避免直接吹风。 2.刮痧后最好饮用一杯温开水(淡盐水为佳),30分钟内忌洗澡,禁食生冷油腻食物;夏季刮痧不要对着风扇,冬季刮痧治疗后应注意保暖。 3.刮痧后1—2天内,如刮拭部位出现疼痛、痒、虫行感、冒冷/热气或皮肤表面出现风疹样变化等现象,均为正常。 4.如用于美容时,可用具有润肤紧肤作用的刮痧油或膏,手法宜轻。 5.刮拭第七颈椎(大椎穴)手法宜轻。 6.胸部乳头禁刮。 7.孕妇腰腹部禁刮。 8.年老体弱者应轻手法刮拭。 9.皮肤病如溃疡、严重过敏、痣瘤、皮下有不明原因包块、新鲜的伤口禁刮。 10.骨折病人骨折部位禁刮。 11.凝血机制障碍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等禁刮。 12.下肢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的患者,刮拭方向应从下向上刮拭,用轻手法。 13.保健刮痧和头部刮痧可不用介质,可隔衣刮,手法宜轻。给小儿手法宜轻,隔衣刮。 14.空腹、过度疲劳、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患者忌刮;低血压、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15.再次刮痧时间需待上次痧疹消退(5—7天左右)后再进行。 16.经过正确的刮痧治疗数次后,若病情没有减轻或反而加重,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并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17.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症状多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时首先要冷静,立即让患者平卧并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如未明显好转,要及时送往医院。 刮痧注意事项 1操作要点 (1)充分暴露刮拭部位,在皮肤上均匀涂上刮痧油等介质; (2)手握刮拭板,先以轻、慢手法为主,待患者适应后,手法逐渐加重、加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宜单向、循经络刮拭,遇痛点、穴位时重点刮拭,以出痧为度。 (3)刮痧后嘱患者饮用温开水,以助机体排毒驱邪。 2注意事项 (1)刮痧后1~2天局部出现轻微疼痛、痒感等属正常现象;出痧后30分钟忌洗凉水澡;夏季出痧部位忌风扇或空调直吹;冬季应注意保暖。 (2)刮痧疗法具有严格的方向、时间、手法、强度和适应证、禁忌证等要求,如操作不当易出现不适反应,甚至病情加重,故应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或遵医嘱,不应自行在家中随意操作。 (3)有出血倾向、皮肤高度过敏、极度虚弱、严重心衰的患者均应禁刮或慎刮。刮痧疗法并非所有人都适用,一般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者及皮肤有炎症者不适合此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