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热敏灸学习 / 正文

热敏灸临床应用经验心得

通过数年来对热敏灸以及其他灸法的理论研习与临床实践验证,总结出热敏灸在灸法正确、灸位无误的基础上,保证施术引发感传、气至病所及临证取效之“施术四要",与解决热敏灸施术过程中遇到的灸感迟发及中途感传受阻而难以气至病所等问题的'变通三途",以期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关键词:热敏灸;施术四要;变通三途中图分类号:觏45·8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6一978x(2010)01一閌56一02艾灸一法自古以来就在治病养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扁鹊心书》有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陈日新先生等发皇古意,融会新知,发明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腧穴热敏化新灸法"〈以下简称“热敏点灸法"或“热敏灸"),使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笔者曾有幸于数年之前至江西省中医院学习此法,深感其简单易行,不仅适用于疾病治疗,亦适用于扶止健体、禾病而防,且易于全民推广,实为医界一大创举遂每于临证以验,玩味不舍,渐有体悟,总结为“施术四要"与“变通三途",今不避浅陋,略陈于下。1热敏点灸法施术四要笔者总结热敏灸施术过程之得失以及诸位灸界同道之成败,得出施术中须遵守的四大要点,简言为“神、温、达、量"。此要点是在灸法正确、灸位无误的基础上,保证施术引发感传、气至病所及临证取效之关键。现分述如下。1.1神一一松静守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2]一书中指出,受术者必须“思想集中,体会艾灸时的感觉";施术者必须“集中注意力于施术部位,不断询问患者在艾灸探查过程中的感觉,随时调整艾灸的手法与位置",此与常规定点悬灸有所不同。常规悬灸虽提及守神,但未将之放在重要地位,故感传亦未予重视。而热敏灸不仅强调感传,且将之放在取效之首要地位,故守神显得尤为关键。笔者在临床应用中体会到,守神是探出热敏点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引发感传的重要条件。热敏点虽然有点、带、面之别,然绝大多数为点状,在热敏点探查过程中,艾条是不断移动的,其经过热敏点时产生的感传是一过性的,此时受术者守神尤为重要,稍有走神,此间之热敏点就可能被错过。此外,施术者亦须守神,只有如此才能根据受术者的反馈,准确把握施灸的高度、探查部位、艾条移动速度等,从而探出“气至病所"的最佳热敏点。值得一提的是,守神的前提是医患双方全身放松,即形体与精神皆达到和谐安静之状,否则影响热敏点的探查、气至病所与感传时间等。如上所言,在施灸过程中,只有医患之间达到共同守神,松静和谐,才能为“风之吹云"的疗效打好基础。温和为度受常规灸法的影响,有许多同道在施灸过程中为了激发热敏点或增强感传,在受术者能承受的前提下,尽量使艾火接近皮肤,殊不知如此一来,不仅无助于热敏点的激发,甚至使本来可以敏化的反应点因此而失敏,亦可使己经敏化的热敏点因此关闭。故热敏点灸法之温度要求为“温和",即受术者反应“热乎乎的,很舒服"或者反应“灸不够,希望一直灸下去",但不是“很热"或“滚烫”。“很热”或“滚烫”的感觉可以在感传部位出现,但在施灸点却不可。故在施灸之时必须向受术者交代清楚,因为温度的把握主要是通过受术者的反馈来控制的。气至病所热敏灸不同于常规悬灸的又一关键是突出气至病所的重要性。常规悬灸虽然也讲气至病所,然而并非必须;而热敏灸不仅讲究气至病所,且将之放在保证临证取效的突出地位,认为“灸之要,依然是气至而有效"。笔者经临证观察总结,认识到常规悬灸亦可取效,是因为常规悬灸并非不发生感传,而是以隐形感传为主有效刺激量相对较小,且不能保证气至病所,故少有“风之吹云"之效;而热敏灸讲求显性感传,并须保证此种感传直达病所,产生小刺激大反应,所以其有效刺激量远远大于常规悬灸,从而使灸疗效果大幅度提高。故气至病所对于热敏灸取效尤为重要1·4量一一一一饱和灸量在临证中曾遇到,虽然出现热敏化现象,且气至病所,然而疗效并不满意,求之于同道,亦有此情,后深人研读陈日新先生之著作并于临证反复检验,方才悟到灸量不足是其直接原因。《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一书中指出,个体化饱和灸量是取效的关键。然而,在已经激发出热敏点的情况下,受常规灸疗理论的影响,在未完成四相感传过程之时停止艾灸,所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以致疗效大打折扣。考古法艾灸,针对不同病情,亦有壮数之别,或以脉为征,或以症为度,而非千篇一律,是故热敏灸量之饱和亦是临证取效之关键。[password key=3410]2热敏点灸法临证变通三途针对热敏点灸法施术过程中遇到的灸感迟发及中途感传受阻而难以气至病所等现象,《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一书中提出整体经气水平激发、接力灸等措施。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激发方式变通、艾灸时间变通、主客变通等途径作为补充,以加快感传激发及促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2·1整体经气水平激发方式之变通究其根本,所谓整体经气水平即是人身之正气,故“艾灸患者的神阙、关元、至阳、肾俞、足三里等强壮穴位",以提升整体经气水平。笔者在临床上除使用艾灸提升整体经气水平外,亦使用中药、针刺、推拿、患者自己敲胆经、坚持热水泡脚等手段。因所遇患者以阳气不足者居多,故多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等增损化裁,以提升其经气水平。正所谓法无定法,万法归宗,以热敏点灸法所治之患者多为阳虚,阳虚故而喜温。所以无论艾灸还是其他诸法,只要符合扶阳祛邪、开通经络之旨,则尽可活法圆通,不必拘泥。2.2艾灸时间之变通艾灸时间之变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整体经气水平激发时间的变通与感传时相的变通。2,2·1整体经气水平激发时间的变通所谓整体经气水平激发时间的变通,是指运用加时温和灸以促使感传发生,而不必拘泥于“20min左右",这不仅符合热敏灸的个体化灸量理论,临证亦是如此。如下元不足者,灸其骶部,初不发,持续灸之,则随着时间延长,热感渐人腹腔或于某时顿满全腹。四肢感传亦然,此不赘举。2.2·2感传时相的变通感传时相的变通主要体现在第IV相期,即灸性感传强度逐渐减弱,沿感传路线逐渐回缩,直至消失。然而在临床中亦有感传回缩消失后,在原热敏点未变的情况下再次发生感传,或沿原路再传,或变道而传,随病患不同而各异。笔者认为,当此之时,应仍在原处施灸,不必停灸,待前面感传消退后不复发生感传,乃可停灸,此谓感传时相之变通。[/password]2,3施灸过程中的主客变通施灸过程中的主客变通主要体现在用意方面。在常规热敏灸施术中,意识主要用来感知发生于形体的灸感,处于客体位置。受气功以意行气思想的启发,笔者在施灸过程中若遇感传迟发、不发或虽有感传但难以气至病所者,即根据患者性情,令配合意念,导引脉气,以促使感传发生或气至病所,效果良好。曾遇数位性情安静和有气功基础的患者,用意之效尤为明显。特此提出,供同道参考。以上数条,是笔者数载以来学用热敏灸之点滴体悟与心得,祈各位同仁斧正!参考文献:[1]窦才·扁鹊心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2.[2]陈日新,康明非·腧穴热敏化艾灸新疗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開6·作者简介:高旭东0984一),男,2開7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大学学历现在山东省滨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部工作。研究方向:艾灸配合推拿治疗内科、妇科及伤科病症研究。收稿日期:20一10一25修回日期:2009一11一09本文编辑:张慧芳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