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针灸名家医案 / 正文

内脏绞痛病证的针灸治疗

内脏绞痛
  (一)辨证要点
  1.心绞痛的辨证要点
  心绞痛常与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心,与肝、肾、脾、胃有关。各种外邪或脏腑内伤,导致心脉不通,或心脉失养,心络不畅,均可导致心绞痛的发生。心绞痛以实证为多见,亦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七情诱发,胸闷及心区压榨性疼痛,烦躁不宁,脉弦紧者为气滞血瘀;遇寒诱发,唇甲青紫,心痛如刺,心痛彻背,舌质紫暗,脉涩者为寒邪凝滞;胸中痞闷而痛,痛彻肩背,喘不得卧,喉中痰鸣,舌胖,苔腻,脉滑者为痰浊阻络;面色苍白或表情淡漠,甚至心痛彻背,大汗淋漓,气促息微,四肢厥冷,唇甲青紫或淡白,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微者为阳气虚衰。

  2.胆绞痛的辨证要点
  胆绞痛常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蛔虫阻滞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胆,与肝关系密切。各种因素导致胆腑气机壅阻,不通则痛。胆绞痛多实证。
  突然作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剧,疼痛常放射至右肩胛区,兼恶心呕吐,黄疸,舌苔黄腻,脉滑数者为肝胆湿热;兼胁肋胀痛,走窜不定,脉弦者为肝胆气滞;突发剧烈绞痛,有钻顶感,呈阵发性,脉紧者为蛔虫妄动。
  3.肾绞痛的辨证要点
  常与湿热之邪相关。本病病位在肾,与膀胱、脾关系密切。湿热蕴结下焦,煎熬尿液成石,阻于水道,通降失利导致肾绞痛发生。肾绞痛以实证为主,久发可由实转虚。
  突发绞痛,疼痛从后腰肾区,向腹部、同侧阴囊、大腿内侧放射,兼小便时有中断,尿血,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者为下焦湿热;尿痛已久,兼排尿无力,小便断续,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者为肾气不足。

  (二)内脏绞痛的治法:
  1.心绞痛 通阳行气,活血止痛。以手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2.胆绞痛 疏肝利胆,行气止痛。以足少阳经穴、胆的俞募穴为主。
  3.肾绞痛 清利湿热,通淋止痛。以足太阴经穴与相应背俞穴为主。
  (三)内脏绞痛的处方:
  1.心绞痛
  主穴 内关 郄门 阴郄 膻中
  配穴 气滞血瘀配太冲、血海;寒邪凝滞配神阙、至阳;痰浊阻络配中脘、丰隆;阳气虚衰配心俞、至阳。
  方义 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能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郄门、阴郄分别为手厥阴经和手少阴经郄穴,活血、缓急、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会,可疏调气机,治心胸疾患。

  2.胆绞痛
  主穴 胆囊穴 阳陵泉 胆俞 日月
  配穴 肝胆湿热配内庭、阴陵泉;肝胆气滞配太冲、丘墟;蛔虫妄动配迎香透四白。
  方义 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阳陵泉为胆之下合穴,可利胆止痛;胆俞为胆之背俞穴,日月为胆之募穴,俞募相配,疏调肝胆气机,共奏疏肝利胆之功。
  3.肾绞痛
  主穴 肾俞 膀胱俞 中极 三阴交 阴陵泉
  配穴 下焦湿热配委阳、合谷;肾气不足配气海、关元。
  方义 本病病位在肾与膀胱,肾俞、膀胱俞为二者的背俞穴,可助膀胱气化,清利下焦湿热;达调气止痛的目的;中极为膀胱募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鼓舞肾气,利尿通淋;阴陵泉清利湿热,通淋止痛。

  (四)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
  1.基本刺灸方法
  (1)心绞痛 毫针泻法。寒证、虚证加艾灸。
  (2)胆绞痛 毫针泻法。日月、胆俞注意针刺方向,勿深刺。
  (3)肾绞痛 毫针泻法。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治疗心绞痛 取心、小肠、交感、神门、内分泌,每次选3~5穴,毫针刺,中等刺激。
  (2)耳针法治疗胆绞痛 取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采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剧痛缓解后行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3)耳针法治疗肾绞痛 取肾、输尿管、交感、皮质下、三焦,毫针刺,强刺激。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