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治】 本病多发于气候突变,寒温失常之时,加之机体一时抗病能力降低,或衣着不慎,感寒冒风,外邪从皮毛、口鼻而入,致使肺气不宣,卫外失调,营卫失和,寒邪束表,毛窍闭塞,阳气郁遏,故症见肺卫之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或恶寒、发热等卫外症候。灸疗对风寒所致之感冒,可收调和营卫,解表宣肺之功效。临床多取督脉、足太阳、阳明经腧穴为主。【选穴】1、风池:“头风头痛灸风池”(《胜玉歌》)。2、风府:“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席弘赋》)。3、风门:“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玉龙歌》)。“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针灸甲乙经》)。4、肺俞:“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胜玉歌》)。5、列缺:“寒痰咳嗽更兼风,列缺二穴最可攻”(《玉龙歌》)。6、外关:“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泻动自然安”(《兰江赋》)。7、大椎:“灸寒热之法,先灸大椎,以年为壮数”(《素问骨空论》)。8、孔最:“立臂厥热病汗不出,皆灸刺之此穴,可以出汗”(《千金方》)。【配方】1、感冒:风池、列缺、风门、外关。挟湿加阴陵泉,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抒,头痛加太阳。宜用艾卷温和灸,灸至穴位有温热感舒适感为宜。一般10~15分钟;或隔姜小麦粒灸亦效。2、风寒感冒:列缺、风池、外关以解表疏风(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3、发热时病:陶道、肺俞(《百症赋》)。4、头痛寒热:伤寒初得一二日,头痛寒热宜灸巨阙、上脘、中脘各五十壮(《得效方》)。5、伤寒四肢热不已:云门三分,灸五壮,肩髃、委中,腰俞在二十一椎节下间宛宛中,以挺伏地舒身,两手相重支额,纵四体,然后取其穴,针入五分,留七呼,灸七十壮(《医学纲目》)。6、热病先腰胫酸,喜渴数饮,身清,清则项痛且寒且酸,足热不欲言,头痛颠颠然,先取涌泉及百阳进荥;热中少气厥寒灸之,热去,灸涌泉三壮;烦心不嗜食,灸涌泉,热去;回逆喘气偏风身汗面清,皆取侠溪(《千金方》。7、预防感冒:在本病流行的季节,可每日灸风门或足三里有一定的预防作用(《中国针灸学概要》)以上摘自《中医灸疗集要》,艾灸学习帮http://www.52aijiu.com整理。以下摘自《马氏温灸法》感冒亦称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及主气管、某些部分的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总称为上呼吸道感染。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鼻塞、打喷嚏、流涕、咽痛、咳嗽和项背酸痛等,有的可伴发热。(一)治法(1)按“感冒常规灸法”灸治,每日灸1~3次。感冒常规灸法
灸序 | 穴名及穴数 | 每穴施灸量 |
1 日 | 风门(双穴)阳陵泉(双穴) | 各灸 25 分钟各灸 25 分钟 |
2 日 | 百会(单穴)神庭(单穴)支沟(双穴) | 灸 25 分钟灸 25 分钟各灸 25 分钟 |
3 日 | 大椎(单穴)命门(单穴)合谷(双穴) | 灸 30 分钟灸 30 分钟各灸 30 分钟 |
4 日 | 风府(单穴)风池(双穴)悬钟(双穴) | 灸 25 分钟各灸 25 分钟各灸 20 分钟 |
5 日 | 大肠俞(双穴)大陵(双穴)列缺(双穴) | 各灸 25 分钟各灸 20 分钟各灸 20 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