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病证】
艾炷压法适用于内耳眩晕病、颈性眩晕及某些痛症等。艾丸压法灸主要用于儿科的病证如昏厥、破伤风、小儿脑积水、疝气等疾病。
【注意事项】
1.艾炷压灸法要注意操作上的熟练,避免Ⅱ、Ⅲ度烧伤。灸后穴区局部可起小水泡,无须挑破,宜涂以龙胆紫,令其自然吸收。如灸百会穴,半月内禁洗头。少数患者可形成灸疮,注意疮面清洁,不需特殊处理,一般1个月左右灸痂自行脱落,不留瘢痕,新发自生。2.艾丸灸法主要用于儿童,要做好患儿的工作,让其合作,更要避免烫伤。
【临床应用】
1.内耳眩晕病取穴:百会治法:用艾炷压灸法。取枣核大艾炷或黄豆大艾炷压灸,用黄豆大艾炷,按前述的方法操作;如用枣核大艾炷,宜在其燃至一半即压熄,复添1壮,依次迭加,每次压灸25~30壮即可。每日或隔日1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疗效:共治432例,结果,治愈357例,好转7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5%。2.颈性眩晕取穴:百会、颈段夹脊穴。治法:患者取坐位,在百会穴上涂少量万花油,用黄豆大艾炷直接灸至患者感灼热时,取一截艾条用力压熄艾炷,使热力缓缓透进穴内并向四周放射。再以同法连灸五壮。灸后取俯伏位,取颈段夹脊穴(骨质增生的颈椎)2~3对,用1.5寸毫针直刺0.8~1.2寸,各穴得气后加脉冲电流.选用疏密波,留针20min。隔日1次,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效:以上法共治21例,结果治愈6例,显效12,好转3,无效0,愈显率85.7%,有效率100%。
【病案举例】
内耳眩晕病朱××,女,45岁,头晕频作3年余。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突发头晕、耳鸣、头脑胀痛,视物旋转,闭目静卧症减。经五官科确诊为“美尼尔氏病”。3年来头晕时作,伴恶心,面色苍白,出冷汗,每次发作持续3~5日,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此次发病7日,多方治疗效不显而求治于针灸。现在症:精神萎靡,头晕头胀,耳鸣,恶心呕吐。查体:面色潮红,舌质红苔白,脉沉细。艾灸百会,以压灸法。灸至40壮时,患者觉头胀痛感减轻,眼睛明亮,可睁眼转头不觉眩晕。灸至99壮,患者顿觉神清气爽,头晕症状完全消失。共灸百壮。嘱其忌辛辣,戒躁怒,节肥腻酒食,适当增加锻炼,随访2年,无复发。
【主要参考文献】
[1]申旭德,等。艾灸百会为主治疗内耳眩晕病255例临床报告新疆中医药1985;(4):30。[2]庄礼兴。压灸百会穴为主治疗颈性眩晕40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0;16(6):50。[3]谢如。小艾炷实按灸治疗一点痛中医药研究1988;(5):41。[4]肖功熊。肖独青丸灸疗治疗儿科疾病经验介绍浙江中医杂志1987;2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