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上腹疼痛或不适、早饱、胀气、、恶心等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特定的上消化道症状,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中医称本病为“胃脘痛”、“痞证”、“嘈杂”、“纳呆”、“胃缓”等。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多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忧思伤脾,恼怒伤肝,肝木乘土;或中气不足,外邪内侵等,使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常,胃肠运动功能紊乱而发病,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二、诊断要点1.有上腹疼痛、饱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至少持续4周;2.内镜检查未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糜烂、肿瘤等器质性病变,未发现食管炎,也无上述疾病病史;3.实验室、B超、X线检查排除肝胆胰疾病;4.无糖尿病、肾脏病、结缔组织病及精神病;5.无腹部手术史。三、穴位热敏化分布以腹部、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多出现在公孙、下脘、天枢、脾俞、胃俞、大肠俞等区域。四、灸疗操作根据上述穴位出现热敏化的不同,按下述步骤分别依序进行回旋、雀啄、往返、温和灸四步法施灸操作:先行回旋灸2分钟温热局部气血,继以雀啄灸1分钟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2分钟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1.公孙穴单点温和灸,部分患者的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如感传仍不能上至腹部者,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公孙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灸至感觉消失为止;2.下脘、天枢穴三角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腹腔内,灸至感传完全消失;3.脾俞、胃俞穴同时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深部,灸至感传完全消失;4.大肠俞穴双点温和灸,患者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腰背部并沿带脉传至腹部,灸至感传完全消失。五、感传活动1.感传性质:以温热感为主,亦可见酸胀、疼痛(非施灸局部)、灼热(非施灸局部)、麻木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凉感。2.感传形式路径:感传形式为扩散、深透、循一定路线传导(有蚁行、流水等形式)等。如灸公孙穴热感传至腹部,灸脾俞、胃俞穴热感透至深部,灸大肠俞穴热感扩散至整个腰背部且沿带脉传至腹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