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湖南长沙针灸学习分享 / 正文

透灸法治疗脑髓病验案三则

脑髓病 内涵甚广 ,包括 中风、五迟 、不寐、眩晕 、头 痛 、痴呆等 ,涉及神经病学 、精神病学 、心 身医学等 …。 透灸法 是在古代重灸经验基础 上总结而成。近年笔者用 透灸法 治疗脑髓病疗 效显 著,举例 如下。 1 病例举隅 1.1 假性球麻痹案:患者,男性,60岁,于 2016年 5月 2O日就诊 。主诉:吞咽困难伴饮水呛咳 2月余 。现病史 : 2016年 3月 16日晨起时 突然 出现头晕 、左侧肢体偏瘫 , 急送 当地 医院,MRI提示 :右侧侧脑室旁急性脑梗塞 。经 治疗病情稳定,但 出现吞咽困难 、饮 水呛咳。刻诊 :神清 、 精神差,吞咽困难、进食噎呛、饮 水呛咳, 口角流涎,进 食则流涎增多 ,偶有头晕 ,神疲食少 ,眠差 ,舌淡 、苔腻 , 脉弦滑 。查体 :芹侧咽反射减弱 ,洼 田饮水试验 3级 。西 医诊断 :脑梗塞假 性球麻痹。中医诊断 :中风 (风痰瘀 阻)。 治则 :祛风活血 、行瘀通络 。取穴 :百会 、风池 (双侧)。 操作方法 :患者俯 卧,医者 以一手食 、中指分开 百会处 的 头发 ,另一手拿艾条对准百会施灸 ,开始时保持适当距离, 以有温 热感 为宜,待患者对热量耐 受时再逐渐移近距 离, 以患者 不觉发烫为宜。灸至 20 arin时患者感觉头部表 面发 热 ,灸 至 40 arin患者诉热感从头 皮向内渗透 ,再连续灸 20 min,患者诉整个头部发热 ,且热感持续 时间长。以同 样 方法透灸 风池 ,以灸感 出现 感传 为宜。1次/d、1个 月为 1个疗程 。治疗 l周 ,患者精神转好 ,吞咽功能改善,进 食半流质饮食无困难, 口角流涎量减少;治疗 1个月,患 者吞咽功能进一步改善 ,进食固体 、流食均可 ,噎呛次数 较前减少 。按.卜法连续施治 ,并将施灸时 间延长至 1.5 h, 继续治疗 1疗程 ,患者精神状 态佳 ,食量增加 ,面颊较前 充盈 ,进食 、饮水Jtl~N ,偶有呛咳 ,口角流涎消 失;巩 固 DOI:10.3760/cma.j issn.1673—4246.201 7 07.018 作者单位:450008郑州,河南中医药人学针灸推拿学院(高希言、 葛淑琦 、王栋斌 ):999077香港 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高疃) 通信作者 :高希 言,Email:gaoxiyan@yeah.net ·经 验 与 心 得 · 治疗 1个疗程后 复诊,吞咽功能基本恢复 _F常 。 按语:假性 球麻 痹是脑卒 中常见的并发症 ,因肺部疾 病致双侧运 动神 经元受损 ,以吞咽 困难 、饮水呛咳 、情感 障碍等为主要表现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 ,肝 肾亏损 ,气血 不足为本;痰瘀互结 ,阻滞窍络为标 。治疗 以祛风 活血、 行瘀通络为原则 。百会为诸阳之会 ,透灸百会可健腑补髓 。 透灸百会可使热力透过头部皮层使血 管扩 张,降低血 小板 聚集 ,增加脑供 血,疏通脑部血络瘀积 ,改善局部微循环 , 有利于 中风后肢体运 动与语言功 能的恢 复 。风池 为足少 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 ,前与咽喉部位相对 ,局部可疏通 经气 、清痰泻火 、通利咽 喉。据报 道,针刺 风池 可缓解颈 部软组织 的紧张状态 ,改善椎基底动脉 血液供应 ,从而对 假性球 麻痹 有治疗效果 。患者年事 已高,病 后体虚 ,透 灸 可激发正 气,温通经 脉,使气血 条达 ,痰凝 血瘀 自消 ; 《扁鹊心书·住世之法 》指 :“真气虚则 人病 ,真气脱则 人死。保命之法 :灼艾第一。”《灵枢 ·剌 节真邪》 :“脉 中之血 ,凝 而 留止 ,弗之火调 ,弗能取之 。”因本例 患者 惧 针,故没有采用针刺疗法 。临床若针 、灸 配合 ,往提商 疗效的 同时 ,还可完善治疗方 案。 1.2 小儿脑 发 育不全 案 :患 者 ,男性 ,7.5岁 ,20l 5年 4月 27日米诊 ,其母 代诉:记忆 力差 、头顶部疼痛 5年 余。 患儿母 亲有怀孕早 期感 冒史 。患儿 …生时 “缺氧 ”,后绎 头颅 MRI检 查,未见明显异常 。自幼体 质较差 ,发 育迟缓 , 3岁时才能走路 ,但行走不稳 ,只能走平路,双 下肢肌张 力高 ,未治疗 ;5岁始能正常行走 。患儿 2岁会说话后诉 其头疼 ,后至 当地 医院诊疗 ,效果不佳 。刻珍:形体偏瘦 , 反应迟钝 ,面色淡红,舌质淡、苔少,脉细尤力 。两医诊 断:脑发育不全 :中医诊断 :五迟 、五软 (盯 肾不足)。治 则:聪脑益髓、温经扶正 。取穴 :头 维、百会、四神聪 、 风池、承灵 。操作方法 :针刺穴位常规 消毒后,选 用 径 0_3mm 毫针 ,头维 、百会 、四神 聪向后半刺 10mm,承灵 向后 下方 平刺 10 mm,风 池向鼻尖 方 向刺 15 mm,留引 30 min,10 min行针 1次,1次/d;透灸 头部针剌部位 :透灸 方法同病例 1。针 灸后用王不 留行籽贴压患儿一侧耳 穴神 门、肾、脑干、颈 椎、腰椎 ,1次/3 d,左右耳交 替贴 压 ,1个 月为 1个疗 程 。2周后复诊 ,患者头疼缓解 ,记 忆力 改善,可一次性从 1数到 100。1个月后复诊 ,患儿 说话 较前清晰,头疼次数减少 ,以上方法 治疗 3个疗 程, 患者 说话 清晰,反应较前灵敏 。半年后 随访诸症 皆除。 按语 :小儿脑发育不全属 中医 “五迟 、五软 ”范畴,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本病 与肝 ‘肾密 切相 关,肝主筋 , 肾主骨 、生髓 ;肝 肾不足 ,则筋骨 失养 ,出现 “行迟 ”; 肾气 不足,肾精不充 ,髓海不足 ,则见记忆 力差、头痛、 反应 迟钝等 。脑为髓海 ,百会入络于脑 ,可开窍 醒神 、填 精益髓;四神 聪位 于百会左右前后各 15 mm,可 调节 局部 气血 运行,气血行经络通 ,则疼痛除 ;头维 、承灵位 于侧 头部,风池位于头后枕部 ,同针刺之 ,可疏通头部经络气 血。头为诸阳之会 ,针刺配合透灸 的温热作用 ,可振奋 阳 气 ,增强针剌疏通经络 之效。用王 不留行籽 刺激 耳穴神 门、 肾、脑干可补 肾健脑 。针灸治疗本病年龄越小 ,疗效越好 。 1-3 失眠案 :患者 ,女性 ,30岁,2015年 4月 23日初诊 。 主 诉:失眠伴头部 昏沉 1年 。病史 :患者 1年前频繁熬夜 加班 后 ,出现入睡 困难 、夜 间多梦 (醒后可清 楚回忆夜 间 所做 之梦),伴 头部 昏沉 ,情绪不 宁,胆怯 易惊 。至 当地 医院就诊,查头颅 CT提示未见异常 ,诊断为 “神经功 能 紊乱 ”,经多方治疗未见 明显疗效 ,遂 来我科 就诊。刻诊: 患者 夜间入睡困难,多梦 易惊 ,白天精神不振 ,头部 昏沉 , 情绪不佳,食欲不振 ,舌质淡 、苔薄 白,脉弦细 。中医诊 断:不寐 (肝郁克脾),治则 :疏肝健脾 、调 卫健 脑。取穴 : 百会 、四神聪、神 门、内关 、阳陵泉 、阴陵泉 、三阴交、 申脉、照海、气海、关元 。操作方法 :针刺穴位常规消毒 后 ,选 用直径为 0.3 mm 的毫针,百会 、四神聪 向后平刺 15 mm,神 门、内关、 申脉、照海直剌 15 mm,阳陵泉 、 阴陵泉、三阴交、气海、关元直刺 30mm, 留针 30min, 10min行针 1次 。针刺 同时用艾灸箱透灸腹部 :将 1根艾 条平均分 为 6段 ,点燃后 ,2排 3列均匀的置于特制 的艾 灸箱 中,滤烟布覆 盖在 艾灸箱上, 以维持灸温 。将灸箱放 于腹 部针 刺部位施灸,约 40 min后患者感觉灸箱温度消 失 ,取掉灸箱 、起针 ,可见腹 部有红 白相问的花斑 。头部 针刺诸穴用艾 条悬灸 ,约 40 rain,以患者 自觉温热感 向深 部透 达为佳。1次/d,5 d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患者 ·647 · 诉入睡 困难 好转 ,夜 间多梦症状 减轻 (醒后不能 回忆起夜 间所做之梦),头 部 昏沉感 消失,纳食可。继续治疗 1个 疗 程后复诊 ,患者诉夜眠可 ,诸症 皆除 。 按语 :失眠是临床常见病 ,其共 同病机在于卫气运行 失调、脑髓失养所致 。本例患者长期熬夜 ,致肝 阴不 足、 疏 泄不及、肝气郁滞 ;肝郁克脾、脾失健运 、清 阳不升 , 脑神失养则失眠、头 昏。百会位于巅顶 ,入络于脑 ,四神 聪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 ,诸穴 皆位于脑府 ,刺之可益 脑 髓、清 头 目、宁神 志;阳陵泉 为胆 经合 穴,可疏肝 利胆 ;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 ,足三里为 胃经合穴 、胃的下合 穴 ,配合脾经合穴阴陵泉 ,三穴合用 以调理脾 胃,使气血 生化有源 ,人体血气充盛 ,血脉调和 ,则精神充沛 ,神志 清 晰。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神 门为心经原穴 ,刺之共奏 宁心安神之功;申脉 、照海 为八脉交会穴 ,通于 阴阳踽脉 , 刺之调和营卫 ,营卫和则睡眠安 ;气海 、关元 同属任脉的 穴位,气海 剌之可疏 调气机,又能补气固本 ;关元为大补 元阳之要穴 ,命 门火旺,则脾 气健运 。针刺 同时配合透灸 腹部穴位,可使灸火的温热作用通过传入经络 ,患者体会 到温热感 自针刺 局部扩散至整腹部 ,气至病所, 以调整脏 腑 功能,达到益脑安眠之 目的 。 2 结语 透 灸法 的关 键在于 “透 ”,透 指热量 由肌表透至 组织 深 部,起到治疗 作用,如有温 热感传导感,施灸部位 出现 花斑、潮红汗 出等 。灸 法疗 效的发挥 与施灸量密切相关 。 运 用透 灸法 治疗 脑髓 病,可直接透 灸头部腧穴,疏通局部 气 血,也可通过 透灸 腹部起到调整 脏腑、扶助正气、升阳 补 髓之效。本法为脑髓病的治疗提供 了新 的思路与方法 。

相关文章

图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湘ICP备2021005521号-1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