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究竟穴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前人的经典中挖掘其本质。在《内经》中,常把腑穴称为“节”、“会”“气穴”、“气府”、“骨空”“溪”、“络”等。《甲乙经》则称穴为“孔穴”,《圣惠方》称胎穴为“道”。穴之本义为洞也、孔也,间隙之义。意味着脉气至此如居空洞之室。穴的这一本义,表明穴位应当分布在人体的一些空虚的部位,如肌腱间、肌肉缝隙间、骨关节之前后等处,如此方可成为“骨空”、“溪”、“孔穴”、“穴道”,以符合穴为洞穴、孔隙之本义。《甲乙经》在论及腧穴定位时,即言穴在“空中”、“宛宛中”、“陷者中”,类似描述共有110余条记载之多。可见当时医者已经注意到腧穴的分布及定位特点了。穴位应当分布在人体的一些空虚的部位,如肌腱间、肌肉缝隙间、骨关节之前后等处。著名针灸学家杨甲三教授总结腧穴的分布及定位特点,指出:“全身大部分穴位在三边、三间。即肌肉边、肌腱边、骨边或两肌肉之间、两肌腱之间、两骨之间。”“三间”“三边”之妙杨甲三数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及肉边。所谓“三间”指筋间、骨间及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肉筋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三边”、“三间”位于骨胳、肌肉和肌腱旁边或其缝隙间,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胳、肌肉和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从而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特点:二易:1.易于得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若针刺甲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现代研究也已证实,穴位定于孔隙、凹陷之处,其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而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影响针刺治疗的效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所取穴位对获得适宜的针感及得气是有益处的。2.易祛邪。穴位所处为人之孔窍、缝隙,而此处肌肉薄弱,最易为邪所侵。《素问·风论》即云:“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命,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出,正所谓“引气远入抽病也”,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祛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二少:1.组织损伤少。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要求。操作时亦不易损伤组织而引起疼痛。可以想象,若在筋骨肌肉之间取穴治疗,其组织致密,且易致疼痛而滞针。2.痛苦少,由于造成组织损伤少,易于运针操作,针后的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虽然针灸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说明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可以减少针灸后遗不适感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